说拜师,得先说祖师爷,这是民间行业立身的根本。作为现代曲种的相声,其历史不过一百余年,形成于晚清时期,而相声艺人所供奉的祖师爷东方朔却是汉武帝时的大臣。至今,当人们称赞相声演员技艺精湛时,还都喜欢用“曼倩遗风”四个字(东方朔字曼倩)。对于现代相声的创始人这个问题,艺人们普遍认为有两个人对相声的形成起了直接促进作用,他们是张三禄(生卒年无考)和朱绍文(1829-1904)。张三禄本来是八角鼓演员,后来说相声。据倪锺之的推断,他改行的时间可能是同治初年或略早一些。关于张三禄的其他情况,云游客(连阔如)在《江湖丛谈》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当其上明地时,学说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欲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儿,自称其艺为相声。” 朱绍文原是京剧丑角,曾经改作“什不闲”前脸,表演诙谐,善于抓哏逗笑,后来也改行街头说笑话,艺名“穷不怕”,并开始招收徒弟。张次溪在《天桥一览》中说他:“虽卖单春,而所唱多说者,全是别开生面……拆笔画、或释字义、或引古人、或引时事,结果必是一个硬包袱儿,令人拍案叫绝。” 由于缺乏确切的历史资料,所以,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朱绍文是张三禄的弟子,在艺人的传说中,多数只是承认张略早于朱,但并无师承关系之说。朱绍文因为开业授徒而成为第一代相声艺人,他的徒弟有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四人。与此同时,一些满清没落贵族子弟沈春和、阿彦涛也说起相声,朱绍文和他们以师兄弟相称。这样就形成了相声师承谱系的源头的朱、阿、沈三大派。随后,相声队伍不断扩大,相声也逐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相声艺人拜师的传统程序 相声艺人拜师的传统程序拜师仪式,相声行话又叫“摆知”。相声艺人,作为一个特殊行业群体,形成了一整套适合行业发展,维护从业人员利益的习俗惯制。其中,严密复杂的拜师仪式是相声传承的核心,联结着全体的职业相声艺人。师承关系如此被重视是源于旧社会艺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作为“下九流”的行业,相声与其他民间表演形式一样被人轻贱,相声艺人的地位也非常低,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常是“撂地”演出,生活朝不保夕。这样恶劣的条件必然促使从业人员自觉产生维护本行业的心理倾向,既要竞争,提高技艺;又要生存,填饱肚子。这必然就产生了对没有门户的演员的排挤,对行内人的照顾。想要学相声必须正式拜师,没有师承门户的是不被同行的承认,即使家族内有人说相声,是行内人,也必须另行拜师,成为不变的规矩,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相声艺人拜师举行仪式要有引师、保师和代师,引师就是介绍入师门的人,保师是师徒双方的保证人,代师是代替师父授业的,通常都是师父一辈的艺人。保师也可以由外人来担任。传统的拜师后学艺时间称为“三年零一节”,业满出师。到时候,还要举行谢师仪式。另外,举行拜师仪式按规矩必须请说评书的、唱单弦的、变戏法的艺人参加,据说因为相声这行业在初创时期,在艺术上借用了这三个行业的很多东西。相声艺人每一代还设立门长的大师兄主要管理相声门内部的事务,有一定的权威性。拜师又分为叩门、授业和代拉子三种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