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之二 一、基本粒子的种类 关于基本粒子的研究,如果从1897年英国科学家J.J.汤姆孙发现电子以及1905年爱因斯坦发现光子算起,至今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 一百年来,在实验研究中先后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基本粒子,大致分为三类: 1、轻子类:包括光子、电子、中微子。反粒子有正电子、反中微子。 2、介子类:先后发现多种介子,如π介子、κ介子、η介子、μ介子、等等及其多种激发态,数量很大。它们存在时间都很短,仅为10—6~10—23秒。介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大多数为电子质量的几百倍~一千倍。由于介子数量很多,所以称为介子族,排列成介子谱。反粒子有反π介子、反κ介子、反η介子、反μ介子、等等。 3、重子类:除了质子和中子之外,还发现许多新的重子。深入的实验研究证明,它们不过是质子和中子的多种激发态。由于中子被视为质子的激发态,质子也就可以把中子包括进去。新重子的存在时间约为10—10秒,质量各不相同,一般为电子的两千多倍。由于数量很多,所以称为重子族,排列成重子谱。反粒子有反质子(注:因中子被视为质子的激发态,质子包括了中子,反中子就不提了)。 二、谁是第一基本粒子? 大家看吧,基本粒子可谓众多。如果要想简化和规律化基本粒子,就应当梳理一下,把其中最基本的那一位首先找出来,以使我们事半而功倍。那么,谁是最基本的呢? 答曰:“道”物理学 第六十一篇文章已经从理论上指出:所谓初始物质基态是指尚未受到激发的原始的物质状态,也就是所谓“真空”的物质状态。它颇似道家哲学的“无”。光子就是从这“无”中受激发而生成的,光子颇似道家哲学的“有”。 “道”物理学 第六十三篇文章进一步从理论上指出:光子经一百多亿年的长途跋涉而走向死亡的过程,就是光子从光速前进的天之骄子,最终回归为初始物质基态的过程,是相反的从“有”到“无”的过程。 以上是在理论上,关于光子“有”“无”的两次探讨,说明光子是物质粒子中最基本的。至于实验证据,也有两项: 1、实验证明,若正负电子对沿X轴迎面相撞,将转化为垂直于X轴的相背幅射的一对光子。 2、实验证明,若正负质子对沿X轴迎面相撞,也将转化为垂直于X轴的相背幅射的一对光子。 在反中微子和反介子发现以后,可以断定,正负中微子对迎面相撞,正负介子对迎面相撞,也会在垂直方向转化为一对相背幅射的光子。 三、光子是第一基本粒子 根据以上的理论探讨和实验事实,我们能够说,光子应当是基本粒子群中最为基本的。 虽然我们在“道”物理学第242篇 置疑之四:电子是“弦”吗?的文章中,论证了“电子是公认的基本粒子”,但正负电子对相撞转化为一对光子的实验事实证明,光子比电子更为基本。 这样一来,我们就从如此众多的三大类基本粒子之中,找出了最基本的那一位——光子,所以把光子称为“第一基本粒子”。这是迈出的第二步。 (转载自张天健_560的博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