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篇 有必要研究虚能量负能量吗? 一、虚形态或负形态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国内有一批学者如李淼、沈惠川、崔君达、王德奎、王云飞、杨千栋、……正在热火朝天地研究虚物质、虚质量、虚能量、负虚能量、负能量、暗物质、暗能量等等,名称各不相同,为讨论的方便,我们可将这些概念暂时归纳为虚形态或负形态。 出现这些研究的主要原因大致是: 1、在上个世纪量子物理学家狄拉克得到狄拉克方程,该方程得出了电子负能量解。怎样解释呢?狄拉克说,可以把反粒子当成负能量;又认为,一个粒子要么有正能量,要么有负能量;探索之初,难有定见。 有人反对狄拉克说,负能量和反物质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有人认为负能量有负质量,但反对者说,物质都是由正能量组成的,质量就是正能量的一种禁锢状态。物质可以“反”,但是质量是没有负的。 2、关于引力场:引力场的能量可能有负的,因为它在理论上是以无限远处为0能量,在该处若仍有动能的话,则势能就是负的,似乎有负能量的可能。 3、宇宙大爆炸理论也有各种观点,其中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认为,宇宙的能量之和是0,宇宙诞生的时候,产生了正能量和负能量,两者相等。用负能量理解引力场的能量,正能量则产生了正负粒子。正负粒子的数量原本应该一样,但是实际上可能一百亿对粒子之外就会多一个正粒子(会多一个正粒子?此观点其实欠根据),于是经过正负粒子的湮灭,产生了大量的热量并剩下了大量的正粒子。剩余的热量就是宇宙背景辐射,而剩余的正粒子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这个物质世界。 4、在上个世纪的后期,在天文学的研究中,发现了暗物质的天文现象,人们把这个发现看成是虚形态或负形态存在的证明,从而又大大推动了这方面的研究。 二、置疑虚形态或负形态的研究 反对者的声音也颇有道理,学者王达水认为虚形态或负形态的研究有三大误导,他在2006年著文《改革开放的物理学》说—— 虚粒子观念及理论是误导之一:因为物理学是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及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如声波、电波、引力等等。而粒子,无论其尺度是如何地小,它首先应该是一种存在之物。因此,它只能为存在意义上的“有”,不能为存在意义上的“无”。也即,只能为实,不能为虚。如果真空中存在涨落并产生粒子对,哪怕在时间尺度上尽管是非常极其的短,只要一旦产生,则是一种有的过程和实的状态。因此,粒子只能为实,不能为虚。如果要与广泛存在的实粒子以区别的话,我们不妨可以象定义正负电荷一样来定义正负粒子。 虚时间及理论是误导之二:因为时间的本质是研究对象在宇宙空间中的位置及其运动变化的过程。地球时间就是地球在围绕太阳作公转运行和自转运行中,在宇宙空间的位置及其运动变化的过程本身。地球上所承载的一切物质或物体,必然参与地球的宇宙运动,因此,地上万物的时间必然是地球时间。可见,地上万物对于宇宙空间(小范围来说就是太阳系空间)而言,要么有运动而必有时间。反之,要么无运动而无时间。显而易见,时间是宇宙天体及其上物体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运动形式,必然不可能为虚。由于天体的运动是不可逆的,因此,时间也不能为负,仅仅有过去、现在、将来而已。提出负时间、虚时间之观念与理论者,无论他是理论界多么权威的人士,但也不能改变时间的自然属性。不仅如此,而且很容易让人们随之产生负时间、虚时间的错误观念,进而误导科研、误导后来人。 负能量及理论是误导之三:因为,能量是做功的本领。也就是说,能量可以让物体产生位移,A=FS 。显然,能够让物体(大至天体、小至粒子、介子等)产生位移甚至是变形,则是能量的特性,否则就不是能量的特性。进一步地,由于不存在负物质、虚物质,其中暗物质并不是负物质或虚物质。因此,无论如何是不存在负能量或虚能量的。可见,负时间、负物质、负能量是三大误区与误导,极大地束缚了物理学、特别是对统一论的发展,甚至是绊脚石。 还有一位笔名野鹤的先生说:把性质不同的能量就说成是负能量,把负数开方就说成是虚物质、虚时间、虚空间、……,再随便加个自由度,就以为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是不慎重的。 以上罗列了两方面的观点,这是为了让大家思考和改进研究。 (转载自张天健_560的博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