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篇 道家哲学的时空观(之五) ——W波量子论第一定律与时空变换 关于时空变换问题,照录《道家哲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第三十四篇 道家哲学时空观的再续”一文中的有关内容作为本篇的开头: 一、道家哲学预言了时空平台的可变性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又说:“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新一章,原著第二十五章) 上述老子原话的前半段,我们在 “第十七篇道家哲学的时空观” 一文中已指出: 1、“道”先天地而生、太初之始、天地之母也。就是说,她是客观的总规律,这是其一。 2、“道”包含空和时两者,即有一时空平台。道家哲学的时空平台是“道”自身的体现,是“道”这一客观的自然的总规律和拟人化的“道”(谷神)运作之平台,这是其二。 3、其三,这一段话还表明空间和时间有六种关系(或性质):一静一动;一无一有;一阳一阴;一刚一柔;一直一曲;空间和时间,两者虽然对立,但共同组成统一体“道”。 以上即老子“静态时空、稳态时空”的一面。 至于老子原话的后半段:“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则反映老子“动态时空、非稳态时空”的一面: “强为之名曰大”,在第二十二篇道家哲学的时空观(续)中已指出,道(时空)虽然很伟大,非常非常伟大,但这“伟大”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变化的。 在该篇文章中我们还指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表达的时空平台的六种性质: 由大变小;由近变到远;由小变到消失;由消逝而再现;由远返到近;由小变到大;等等。还指出,时空的这些动态的非稳态的性质与老子的“反者道动律”、“玄之有玄律”相一致。 二、道家哲学预言了时空变化的可循环性 道家哲学关于时空平台动态、非稳态性质的以上叙述,已经使我们看到,总的说来道家哲学预言了宇宙(时空)的各种可变性。 如果经仔细思考,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时空平台的以上六种变化,能够形成如下具体的动态组合,即: 逝——>小(或远)——>大(或近)——>小(或远)——>逝……如此循环。 时空平台的上述可循环性,还可表示为: 0——膨胀——收缩——0——膨胀……如此循环。 显然,道家哲学允许“时空平台循环变化”这类时空变换的可能,此即道家哲学时空观的另一重要论点。但是,以上论点并不表示道家哲学同意大爆炸宇宙论。 (文章的引用,到此完毕。) 三、W波量子论第一定律与时空变换 如以上引文所述,道家哲学预言了丰富多彩的“时空变换”的可能性,但是,在现实生活里会有吗? 答曰:时空变换曾出现在《封神榜》、《西游记》等著名神话小说之中,这些都一直被认为是幻想。至于在现实生活之中,则必须老实承认,我们是一无所知的。 可是,当我们观看了那部记录人类受精卵发育成胎儿全过程的影片之后,大受启发。我们突然悟到:该全过程已经显示有时空变换多次地、客观地、实在地发生着。 但是,我们除了惊叹大自然的、生命的神奇造化之外,我们又能说出什么呢?什么也说不出来!我们的物理学距离解释它实在是太遥远了。 迄今为止,人类之所以不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去接近“时空变换”这个课题,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二: 一是,对“时空变换”持否定态度,认为属于神话、幻想、伪科学之列,也就不屑一顾了,从未认真对待过这个问题。 二是,即使有胆大的、敢为人先的研究者,因不能把握时间、空间的正确定义以及不能把握时间、空间的量子化,这样一来他也就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如果不能认识量变,当然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量变到质变的、时空变换的那些可能了。 前面对W波量子论第一定律及其相关问题,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些探讨的意义在于——在正确定义了时间和空间之后,又找到了时空量子化的新思路。而且目前看来,时空量子化的新思路是作为一种新理解或者补充,与现代物理学没有发生冲突,有利于减少阻力,从而为物理学进行时空变换的探索和研究,迈出了务实的第一步。 为方便读者查阅,列出在新浪博客中发表的道家哲学时空观的文章如下: 1、《道家哲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第十七篇 道家哲学的时空观 2、《道家哲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第二十二篇 道家哲学的时空观(续) 3、《道家哲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第三十四篇 道家哲学时空观的再续 4、《“道”物理学》 第166篇 道家哲学的时空观(之四) 5、《“道”物理学》 第178篇 道家哲学的时空观(之五) (转载自张天健_560的博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