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打扮好的祭祖牯牛宰杀来祭祖,一般先杀鼓藏头家的牛,再杀其他的牛。当晚各户家祭。节日共计14天,最后一天全体寨民集中到鼓庙举行祭鼓仪式,之后整日载歌载舞。 第4年10月丑日举行杀猪祭鼓仪式,称“白鼓节”,也是鼓藏节的结束仪式。是日天亮前,鼓藏头家率先杀猪,然后各户相继进行,中午各户举行家祭,寅日全体寨民在鼓庙举行公祭。第14天将祖灵圣鼓送回鼓山,持续4年的鼓藏节到此结束。 小鼓 小鼓一般包括斋戒、敬祖、敬寨芦笙、敬客饭、鼓牛旋堂、杀牲、分食牲牛等仪式。 斋戒是指饮食、言语禁忌。由鼓藏头家杀一头猪,将肉切成小块用竹条串为肉串,按全寨户数分发。各户在收到肉串之前可以食蔬菜,收到肉串后就意味着进入节日期,从此开始忌食蔬菜,只食肉和米至节日完毕。节日开始后,语言禁忌也随之开始,只能讲鼓藏语。 敬祖在节日期间奉行多次。由鼓藏户(杀牲家庭)请祭师到家里念祝辞,请祖宗来食用祭品。祭品有鱼肉、鸭肉、米饭、酒等。祭祖结束后,由男主人从各祭品中撕一点掷于地上,以示祖先享用过了,然后再由主人邀祭师一起吃祖先享用后剩下的祭品。 前来参与祭祀的亲友到达后,为营造节日气氛而组织芦笙队游行,称为“敬寨芦笙”。从大寨开始,芦笙队吹奏专门曲目分别前往各个鼓藏户。进寨前,要在寨头吹奏芦笙燃放鞭炮,然后到鼓藏户家门前的场地吹奏芦笙;也有的是在寨子的广场上举行芦笙舞会,谓之“跳月”或“走堂”,参加者都是本寨和外寨来祭祀的男女青年。男子吹奏芦笙,女子着盛装跳舞,他们围绕广场中央树立的一杆幡逆时针转圈。 敬寨芦笙的次日,鼓藏户向前来参加祭祀的亲友敬献酒食,举行“敬客饭”。这项活动是由各鼓藏户准备一套酒食,包括一箩筐糯米饭、熟猪肉及米酒,这些食品也是祭品。午饭过后,由各户挑着食物列队前往寨子广场的鼓藏坪。挑食物的队伍围绕鼓藏坪逆时针转3圈,然后由本寨长者宣布,将这些食物分给客人当场食用。主人用盛了米酒的牛角杯向客人敬献,酒食过后,在原地举行大型芦笙舞会。 鼓牛旋堂又叫“踩牛堂”,在杀牲前举行。待宰的牯牛披缎挂彩编为若干队伍,每支队伍高举数面绘有传统图案的长条土布祭旗,其后是枪手、着百鸟服的芦笙手、鞭炮手和年轻的妇女们。牯牛在男人的簇拥下依次入鼓藏坪亮相,芦笙和鞭炮齐鸣,甚是隆重。鼓藏头家的牲牛率先旋堂,旋堂仪式是入场后逆时针绕中心幡转3圈,之后,由寨老将地上和好的泥涂在牛的脊背上,在泥上撒一把带壳的稻粒,再将绸缎披在牛身上,将两个银项圈分别戴在牛角上,用一块头帕缠好。随后,各户牲牛依次旋堂。 旋堂后,请祭师分别对祖宗和祭牲做法事,对祖宗做法事时杀一只鸡,对祭牲做法事时杀一只鸭,这一仪式即为“杀牲”。随后,鸡鸭和杀掉的牛都被人们分享。杀牲的时间选在凌晨,子时过后即可开始。先杀鼓藏头家的牛,屠杀之后鸣铁炮报信,全寨祭祖牯牛顷刻间倒在利斧之下,这时寨子里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和血腥气。宰杀之后,将牛头冒出的热血涂抹在牛的双角上,用一根竹签将牛舌扯出嘴外穿住,寓意防止牲牛去阎罗王那里告恶状。有的村寨在杀牲前还祈福“一得儿女,二得铜鼓,三得大坝田……” 牲牛解好后,以内脏祭天地、祖先,祈求保佑族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寨平安。祭祀毕,煮肉招待参与祭祀的亲友一起享用,剩余的牲肉分成若干份,客散时,主人送给来宾,这一仪式称为“分食牲牛”。至此,整个活动结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