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的野生植物和谷壳堆存于坑内,待其腐烂后与牛粪混合作为基肥施用。当时,没有追肥的习惯。现在,除懂得施用农家肥外,普遍使用化肥,也知道追肥的方法。 在黎族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过去主要有:籼米3种,糯米3种,分红、白两种颜色。 在生产方面还有一些禁忌,在黎族地区每逢“龙”、“虫”、“兔”日则不犁田耙田;遇有丧事,则同祖公三代内的亲属七天不下田、不劳动。 为了防备鸟兽对庄稼的侵害,黎族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办法。防鸟一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竹筒做成梆子,另以竹笋壳系一根短棍于梆子上方,使短棍恰好与筒接触,然后以一根长木或竹插于稻田中央,风吹竹壳摇动,则连动短棍不断敲打梆子,梆子随之发出“呵、呵”的声音;另一种是拿枪守护,见大鸟来则用枪打,小鸟来则大声驱赶,令其飞走。防备野兽,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日夜去看守,这种看守兼有打猎的性质;另一种就是设陷阱、下套子,将野兽捕杀。 3.生产工具和农作物种类 1949年前,黎族人民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反映在生产工具上亦如此,铁制工具品种很少,数量也很匮乏,种类“残缺不全”。不仅没有铁犁,甚至连做木耙的最必需的简单工具铇和凿也没有。所用木耙,只是用钩刀把木条修好后,拿尖刀或烧红的铁(多数是用残了的钩刀)戳穿成洞,镶进把柄和耙齿,便用来耙田。因制作这种木耙费工很大,因此,有的地方则用竹耙代替。竹耙是用砍成1.3米长左右的竹子,剖为两半,利用其原长在节上的枝修整后作耙齿(枝留5~6寸长),然后将2根1米多长的木棍,用藤条捆绑在剖开的竹上,成为筏状,即成耙。使用时,在木耙或竹耙上压几块石头,用牛拉着在田里来回拖曳。耕牛是黎族人民重要的生产工具,黎族地区的耕牛以水牛为主,黄牛较少,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在黎族地区使用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1949年前后有:犁、耙、锄头、钩刀、镰刀、铲、锹、铁爪、斧头、尖刀,铁制工具基本从汉族地区输入,木制的工具仍大量使用,除木犁、木耙外,木铲、木锹在一些地方也很通行。 黎族种植稻谷的历史悠久,在唐朝徐坚的《初学记》里就说:“《广志》曰:‘南方地气暑热,一岁田三熟,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到清朝时,文献谈到黎族地区稻米生长情况时就说:“依山涧为田,所获较外间数倍,其米粒大色白,味颇香美。” 除了种植稻谷以外,黎族人民还种植杂粮。主要有红薯、玉米、花生、木薯、豆类等。 4.农田水利 黎族人民很早就开始重视水利工程,向汉族学习挖渠开沟的技术。与其它生产技术一样,黎族的农田水利技术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 早在明代的历史文献里就有关于黎族地区农田水利方面的记载:“以竹筒装成天车,不用人力,日夜自动车水灌田”。当时,明朝一些较正直负责的官员,也积极地在任所之地推广教授先进的生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