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源自唐代墓志铭?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凤凰国学 佚名 参加讨论

    今人谢国剑先生提出一个惊人观点,杜甫《春望》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源自唐代墓志铭,总章二年(669)《李氏墓志》:“朝风渐冷,夜月方明。看花落泪,听鸟心惊。”(其文发表于《文史知识》2009年第07期)杜甫名句竟是从墓志铭上的文字翻抄而来,这个结论着实令人大跌眼镜。不过笔者只能遗憾地说,该文的作者对杜甫的才华未免过于低估了。
    马明书法《春望》
    清代仇兆鳌为《春望》颔联作注,曾列举过两则疑似与诗意有关的文献。一个是南朝梁·闻人蒨《春日》诗:“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另一个是《拾遗记》所载汉献帝兵败逃难,伏皇后泪溅帝衣的典故。若我们细考史料,不难发现“感时花溅泪”与伏皇后的典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泪湔帝衣】晋·王嘉《拾遗记》:“献帝伏皇后,聪惠仁明,有闻于内则。及乘舆为李傕所败,昼夜逃走,宫人奔窜,万无一生。……兵戈逼岸,后乃以身拥遏于帝。帝伤趾,后以绣拭血,刮玉钗以覆于疮,应手则愈。以泪湔帝衣及面,洁静如浣。军人叹伏:虽乱犹有明智妇人。精诚之至,幽祇之所感矣。”
    “感时花溅泪”:此句切事用典,赞誉临危不惧的肃宗张皇后(时为良娣,太子妾室)。《旧唐书·肃宗张皇后传》:“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太子与良娣俱从。……每太子次舍宿止,良娣必居其前。太子曰:‘捍御非妇人之事,何以居前?’良娣曰:‘今大家跋履险难,兵卫非多,恐有仓卒,妾自当之,大家可由后而出,庶几无患。’”
    但凡两句对仗,字面力求工稳不说,修辞更应前后并重。如果前句用典,后句不用,前句切事,后句不切,那么这将打破诗句对仗的平衡感。假如“感时花溅泪”的确运用了晋朝伏皇后的典故来切合张良娣,那么后句极可能也有典故出处,且切合时事。只要我们找到了恰当的典故、时事,能与“恨别鸟惊心”诗意相吻合,那么这种解释从理论上来讲就是成功的。
    【惊弓之鸟】《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恨别鸟惊心”:此句亦属切事用典,批评闻风丧胆的河南防御使张介然、荥阳太守崔无诐(bì)。《旧唐书·张介然传》:“介然之众,闻吹角鼓噪之声,授甲不得,气已夺矣,故至覆败。”《旧唐书·崔无诐传》:“贼陷陈留郡后,凶威转盛,戈矛鼓角,惊骇城邑,两宿及荥阳。乘城自坠如雨,故无诐及官吏,尽为贼所虏。”
    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安禄山兵临陈留、荥阳二郡,张介然、崔无诐惶惶如惊弓之鸟,不战而败,唐军士气从此一蹶不振。其事距杜甫作《春望》诗相隔约一年零三个月。所以用“恨别”这个词:恨,悲恨;别,告别。告别失败的阴影。
    至德元载(756)六月,安禄山攻破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张良娣虽一介女流,却临危不惧,挺身为太子护驾,起到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其事距杜甫作《春望》诗相隔约九个月。所以用“感时”这个词:感,感动;时,当时。为当前时事而感动。
    如果我们不清楚典故来历,一看到“泪”字,就解为悲伤落泪;一看到“恨”字,就解为国仇家恨,实在是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花溅泪”是形容张良娣的临危不惧;“恨别”,恨的是唐军将士的不勇敢、不争气,希望彻底改变这种消极应战的被动状态。所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能视为睹物伤情的写法,而是切事用典。
    南朝梁·闻人蒨《春日》诗:“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唐代墓志铭:“看花落泪,听鸟心惊。”此二者貌异而质同,均属借景抒情的写法。杜诗则切事用典,以花鸟比兴喻人,写作技法形似而实异,较前二者高出一筹。杜甫向古人学习借鉴,绝不是照搬套用,即使个别字句相似,也能在写作技法上寻求突破,创出新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此文系作者原创文章,授权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刊载,任何媒体或公号未经作者本人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