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杭州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赵延年教授的家,你甚至都不用换鞋。由此你就可以感觉出主人的性格:朴实、谦和、不拘小节。赵教授是1957年应聘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版画系任教(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于1958年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1998年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为此,同年秋,举家迁入杭州。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政协委员及文艺组副组长;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对美术有着难解的情结 赵先生说,他学画画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的,为什么喜欢?也讲不出什么道理来,他父亲是职员,家里有许多古玩字画,这是不是引起自己对画画兴趣的原因呢?这也很难说的。到中学时,他把所有时间用在了画画上,那个时候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水彩画、漫画、连环画……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实质上是道道地地的儿童画。14岁中学毕业,因为兴趣爱好,考了上海美专。他记得当时美专的教室很大,跟大学部在一个课堂,自己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1939年与同学组织“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开始学木刻,当时,抗日的烽火早已熊熊燃烧,上海除租界以外都已沧陷,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岛”。他就读的上海美专却还弦歌不断。有一次,他们几个同学看到一本香港出版的杂志上,刊有反映抗日现实生活的木刻作品,顿时被那几幅富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很浓的木刻作品所吸引,感到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力。因此,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搞创作,他也刻出了生平第一张木刻。 从此,他对刀木产生了一种特殊感情,时间愈长,这种感情愈深。 1940年5月离开上海经温州,欲奔赴内地——昆明,因路资耗尽,滞留在广东曲江,进入广东省立战时艺术馆美术系学习,因才华出众、成绩优异而提前毕业,任广东省立民众教育馆艺术干事,主编《民教木刻》画报。1941年在广东曲江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会广东分会。”后在广东、江西、福建等地任机关宣传干事,中、小学美术教员,报社、出版社美术编辑等职。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参加“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并任理事、常务理事,创作了一批表现当时人民苦难生活和盼望、迎接解放的木刻作品。这一时期赵延年出版了《抗战八年木刻选》,其中有《负木者》、《抢米》、《弃婴》、《老板娘子,把点儿吃的吧!》、《江南三月》等代表作,被誉为“我国木刻最年轻的奇才”。 1949年上海解放后,在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任《华东画报》社美术编辑,后任华东美协专职创作干部,他的作品曾获全国、省、市级10次奖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