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平调,是宁海县的一个地方剧种,约始于明而盛于清,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的唱腔,属天调腔的一个支派。具有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锣鼓助节,不托管弦的特点。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段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 其语言,除小丑对白外,基本用宁海方言、“读书音”、故县人又称为“本地班”。当时流行在宁海、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后到宁波、舟山、杭嘉及上海一带作过短期演出。 主要剧目 平调传统剧有一百多出。大型戏有“前十八”和“后十八”。 解放后曾演出的尚有:传统剧《金牛岭》、《潞安洲》、《天门陈》、《秋汉宫》、《白门楼》、《御笔楼》、《百花赠剑》、《贵妃醉酒》、《陈琳救主》、《偷诗赶船》等。 相传,《小金钿》中的金莲斩蛟的故事,发生在香山乡桶盘山。偷诗赶船(俗称“小尼姑追船”)发生在薛岙埠头。 以上剧目中,《金莲斩蛟》久演不衰,曾两次参加省会演。1977年《王锡桐》一剧,在本县及邻县共演出400多场次。1978年在城关镇演出《劈山救母》,连演十八场,创最高纪录。 又称宁海本地班。其渊源有二说:一是明末“调腔”(即今新昌调腔)的一支,因唱腔较为平和,故称“平调”;一为高腔之一支,是明代“余姚腔”的遗音。解放以后,因只有宁海县一个专业剧团,故称“宁海平调”。其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已近400年。现知民国年间比较兴旺,有十余个班社。新中国成立前夕,几近灭绝。1956年经抢救,将十余名流落艺人组织起来,并招收学员,1960年初建立专业剧团。1982年改为越剧团,但仍有民间职业剧团演出。宁海平调因长期在民间、山区演出,地方特色和泥土气息浓郁,如神化剧《金莲斩蛟》等,为其独有剧目,其表演特技有“一马双鞍”、“抱瓶滑雪”、“耍牙”等,尤其是“耍牙”能边唱边耍二只至八只獠牙,为其他剧种所罕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