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戏剧 >

梨园戏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中华五千年 佚名 参加讨论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过去泉州一带对戏班子也叫大梨园某某班、小梨园某某班。梨园戏就是流行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上路老戏、下南老戏和戏子(又称七子班)的统称。
    梨园戏在发展进程中又分为大梨园(成人班)和小梨园(孩儿班)。大梨园俗称老戏,又有上路与下南之别。元代各省设“路”,泉州人习俗泛指北方(包括江西、浙江等省)曰上路,对自己则自称下南人。
    解放后,经过发掘抢救,查明该剧种的剧目有一百多种,而有剧本或能口授演出的仅七十余种。梨园戏三个流派都有十八个基本剧目,叫做十八棚头(也叫棚内戏),但现在下南和小梨园只保留下十四个。常见剧目有《陈三五娘》、《李亚仙》、《胭脂记》、《苏秦还乡记》、《王魁负桂英》、《吕蒙正》、《朱文太平钱》、《刺桐舟》、《燕南飞》等。
    梨园戏的行当沿用宋元南戏的旧制,早期只有生、旦、净、丑、贴、外、末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大梨园则多了老贴和二旦,一般不超过七人,又因角色少,通常要兼扮,所以只能演文戏。
    梨园戏的表演优雅细腻,有一套极其严谨的程式,称为十八步科母,如“举手到眉毛,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等。大、小梨园的表演只有粗犷与细腻之差异。因剧目都是文戏,所以武戏都用台词交代,作暗场处理(个别武打场面也独具一格)。
    梨园戏的唱腔以南曲为主,三个流派各有其专用的曲牌和独特的风格。在唱念方面,要求“明句读”,讲究“喜怒衰乐,吞吐浮沉”。音韵上保留了许多古语言。方言土腔一律以泉州音为准,但也注意到不同人物身分与地方色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