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斡尔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汉文,也有人兼用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文。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以狩猎和农业为主,渔业也比较发达。 歌舞、体育是达斡尔人喜爱的活动。传统的曲棍球近年发展很快。 1952年开始建立自治乡,1958年8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县。 主要节日是春节。 主要礼仪 以敬老、互助和好客为佳风。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部份。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日常食俗 达斡尔族习惯于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两餐。过去主要种植稷子、荞麦、燕麦、大麦、苏子等农作物,并以粮食为主食。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荞麦面为主。稷子有两种加工方法,一是把经过蒸煮的稷子烤干磨成米,用来做干饭和鲜牛奶粥,是达斡尔族最常吃的主食;二是不经过蒸煮而磨出的稷米,可以做干饭,但多用来做牛奶稠粥。达斡尔族也用经过蒸煮后磨出的荞麦米、燕麦米和大麦米做干饭和粥,食用时都要拌以鲜、酸牛奶或野兔、狍子、飞禽肉汤。用荞麦米或燕麦米做成的狍子肉粥,是达斡尔族老人喜欢的食品。进入20世纪以来,小米和玉米(米+查)子也成为达斡尔族的主食,过春节也开始打年糕。达斡尔族的面食以荞面为主,制做荞面食品的种类很多。有刀削面、刀切短面条、揪面片、手指压柳叶状面条,和用拇指在另一只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这些荞面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兽禽肉汤上煮熟。饸饸是把荞麦面条过冷水后,浇以飞龙、沙鸡、野鸡或狍子等野味肉汤,是达斡尔族的上等主食,常以招待贵客。用荞面掺以葱花、盐末、花椒面,烙薄煎饼,或做成多层夹油饼在笼屉中蒸熟,也是较为讲究的食品。荞面还用以做苏子馅烙饼、猪肉白菜馅烙饼和蒸饺子,做成小盅碗状的荞面窝窝,放入猪肉豆角等烩菜上煮熟。除荞面外,达斡尔族也用稷子米磨面,做发面夹苏子馅烙饼和蒸酸甜而松软的发糕。20世纪以来,面粉成为达斡尔族的主食,吃法上仿照汉族,吃面条、馒头、烙饼和水饺。带有民族特点的吃法是,鲜牛奶面片和面片拌奶油白糖、烙苏子馅饼。 ![]() 达斡尔的饮料有鲜、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轻微煳味后,加牛奶和水烧煮即成。达斡尔族妇女还喜把采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为合成粉,饮用时冲入开水,拌白糖做成类似面糊的饮料饮用。味道可口。 过去,达斡尔族做饭的锅十分简单,使用桦木碗、勺、桶等。从19世纪以来,普遍使用瓷碗、铁勺等。一日三餐,人们都围坐在炕上放的木制饭桌旁吃饭。达斡尔族饮食由家庭主妇制做。历史上有过个别以厨师为业的人,但也是做家常饭菜,没有开饭馆搞经营者。 ![]() 达斡尔族民间,有敬老、互助和好客之风,无论谁家宰杀牲,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家里来了客人,即便生活贫困,也乐于设法款待。 达翰尔族过去大部分信奉萨满教,少数信奉喇嘛教,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皮张归萨满,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典型食品 燕麦炒米、面,达斡尔族野外劳动中常用的食品;“瓦特”和“希日格乐”,达斡尔族的两种糕点食品,常用于节日、订婚喜事和葬礼时招待宾客和乡亲;“拉里”,牛奶熬的稠粥,用稗子米或荞麦脐子加鲜奶或酸奶熬成,拌黄油和白糖食用。食用时,需请亲戚邻里前来品尝,以示亲邻和睦,牛畜兴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