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新中国诞生时,3000多基诺族人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1954年6月,党和政府派民族工作队进基诺山区,1957年2月成立“攸乐山区生产文化站”,1958年建立基诺洛克公社。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无本民族文字。 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 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日常食俗 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则侧重于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吃,午餐多把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也有直接把米带上山,就地砍竹筒、采集野菜,把米和菜放在竹筒里煮熟而食。晚餐除主食米饭外,还备有一些菜肴,其中有自家种植的青菜、白菜、韭菜、葱、姜及随时采集和猎获的山菜野味,家庭饲养的畜禽只在婚丧礼祭时才能宰杀,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经常猎有野猪、野牛、鹿、麂子、野狗、大蟒蛇和捕捉松鼠、竹鼠、穿山甲、河蟹、鱼、鸟及各种昆虫。每年5—9月是基诺山的雨季,此间的菜蔬几乎全靠上山采集,经常食用的有山药、水芹菜、酸荞(野生植物,形似荞麦叶,味酸)、竹笋、鱼腥草及各种菌类。其中以竹笋最为常见,竹笋可鲜吃,可与鸡、狗肉、猪排和兽肉一起炖吃,也可制成干、酸笋和基诺族特有的压笋保存。制作压笋时,将部分笋片装入大竹筒内,用一根与竹筒口径粗细大致相同的木棍把笋片舂实,再压上石块,每隔5天往竹筒内加一次笋片,直至压满、干透为止,最后剥去竹筒,将压干的笋片用芭蕉叶包好备常年食用。丰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诺族能在不同的季节里烹制出许多具有热带山野风味的民族菜肴。如:芭蕉肉、全肉条等,还有竹筒烧麂排,即取鲜竹一节装入水和盐,旺火烧沸,下入麂子排骨,沸时下焙香的草果,煮至离骨,倒入装有焙香的八角粉碗内,色棕黄,味鲜香。又如油煎扫把虫,扫把虫是客至现去采来待客的佳品。此虫寄生于扫把草,白色,长约一手,像筷子那么粗。焙干煎香,营养丰富,味道很像青豆米等。 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在酿制过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锁梅叶等植物,酒呈浅绿色,并带有一种植物的自然香味,据说有健脾强身的功效。基诺山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饵茶是当地的特产,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 在毛俄、茄玛等寨的部分基诺族妇女中,有食一种当地特有的胶泥的习惯,有的老年妇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适,研究表明:这种胶泥中含有少量人体必需的铜、铁、钙、锌等元素。 ![]() 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条等。 新米年 每年阴历九月,当包谷呈金黄色时,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北部山区的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基诺族的新米节,由来已久。相传在很久以前,居于深山的基诺族过着以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一天,一条狗衔着一包谷种,来到基诺寨,一位老人见此狗来历不凡,便把它收养起来,并把谷种撒在山地上,这样经过年复一年的培育繁殖,旱谷越来越多。从此基诺人学会了种旱谷,也吃上了米饭。 新米节没有统一的日期,各家各户在每年旱谷成熟的一个月内,由家长选定一吉日。这天,全家老幼黎明即起,打扫卫生,备办新米饭和菜肴,待日上三竿,由家长依自家种的地块,将菜饭分成若干份,到地里去祭谷,并吃顿午饭,直到夕阳西下才赶回家。入夜,邀请亲友共进晚餐,同庆新谷登场之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