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浮历史 “云浮”作为地域之名,最早见于唐朝。《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勤州,领铜陵、富林二县。天宝元年(742年),将全国各州一律改称为郡,勤州改称为云浮郡,这是“云浮”地名的由来。云浮县的前身名东安县。东安县的建制较晚,其经过情况如下: 明万历三年(1575年),聚居于罗旁山区(今罗定、云浮、郁南三县毗连之地)的瑶、壮族人民不堪明王朝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举行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四年(1576年),明玉朝派两广总督、都御史凌云翼统兵10余万,进剿起义军,经过4个月的激战,官军俘斩了4.3万多名起义反抗的瑶、壮族人民,血腥镇压了起义运动。五年(1577年),为了加强对罗旁山区的统治,明王朝升泷水县为罗定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析德庆州的晋康乡,高要县的杨柳、都骑、思劳、思办等四都,新兴县的芙蓉一、二图,以及泼水县的南乡、富林二所地,建置东安县,归罗定州管辖。 东安县的县治在麒麟山(又名石麟山)旁(即今云城镇的烈士公园一带)。首任知县肖元冈于同年闰八月主理建城造字的工程,经过半年许,在六年(1578年)二月,城垣建成县衙、军署(又名参将府)、学宫、分司、社学、仓库等管理军政文教钱粮的机构也先后建立起来。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了道、州、府、厅等的行政区的建制,在省之下设置若干专区,繁盛都邑设市,其余一律称县。原罗定州及其所辖的东安、西宁(今郁南县)两县同隶西江(肇庆)专区,都是县制。三年(1914年),当时政府鉴于全国存在3个东安县(广东省的东安县,直隶省(后改名河北省]的东安县,湖南省的东安县),易生误会,于是保留湖南的称谓,把直隶的改名为安次县,广东的取古代云浮郡名为县名,从此称云浮县。 1950年,云浮县疆域作了较大的调整:将本县的飞地——西山特别区划归阳春县,将东南部的河连乡划归新兴县,将南江西岸的连滩东胜街划归郁南县。1958年,又将本县的宋桂、东坝两个公社划归郁南县。经过这两次的调整,今天云浮县的疆域相当于1950年以前的一半。全县面积1939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县政府设在云城镇。 □ 新兴历史 新兴县上古时期曾属南裔之地、百越之地,未列入汉族政权的统治疆域。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起,它是秦王朝新置的行政区域之——象郡的辖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今新兴县是当时的交州合浦郡临允县的疆域。三国时,吴国黄武五年(226年),临允县改隶苍梧郡。以后,这个县也改名新宁县。东晋永和七年(351年),从苍梧郡分出新宁郡。因郡、县同名,就改新宁县名新兴县。这是新兴得名的由来。它和新宁郡同隶广州。东晋后期,新兴县易名为新城县。宋、齐两朝都沿东晋建制。梁在新宁郡设置新州;新城县复名新兴县。这是新兴县称新州的开始。陈沿梁的建制。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宁郡为信安郡,不久废信安郡,复置新州,州治是筠城(今新兴县新城镇)。唐时新州时废时复。天宝元年(742年),废新州,设新兴郡,不久改名新昌郡。乾元元年(758年),恢复新州,州治仍是筠城,隶岭南道。五代,新兴县建制仍沿唐制,被南汉政权统治。赵宋时,新州、新兴县同隶广南东路。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新州与春州(今阳春县)合并,称新春州。天禧四年(1020年),撤消新春州,恢复新州、春州的建制。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筠城设置新州路总管府;新州路隶江西行中书省。十九年(1282年),新州路降为散州(比府级低),仍称新州;撤消新州路总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新州;新兴县改隶广东布政司、岭西道、肇庆府等建制。此后这个县的疆域由大变小,先后分出若干地方另建新县。清时,新兴县隶广东布政司、肇罗道、肇庆府等,疆域如旧状。民国时,新兴县隶粤海道、西区绥靖委员公署、西北区绥靖委员公署和广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新中国诞生后,新兴县隶广东省西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粤中行署、高要专区、江门专区。1958年与云浮县合并,称新云县。1961年,撤消新云县,恢复新兴、云浮县,新兴县隶肇庆专区。1988年到1994年,隶肇庆市。1994年,云浮建地级市,改隶云浮市。“新兴县现有面积1559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全县有华侨、港澳台同胞10多万人,分布于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是云浮市的侨乡之一。 □ 郁南历史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人侵犯楚国,败后散逃南方各地,成为“百越”族人。其中一部分越人越过五岭,在今广东、广西境内建立了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或奴隶制小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该地分建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等三大行政新区。公元前206年,秦亡汉兴。原南海郡尉赵佗乘机在岭南地方建立南越国,他也接受了汉朝的封号。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国,在其疆域内分设9郡。其中一郡名苍梧郡,该郡设10县,10县中有一县名端溪县。今郁南县是那时端溪县域之部。 西晋太康年间(280一289年),在端溪县域中增设都罗县(县治在今郁南部城镇)和武城县。东晋永和七年(351年),从苍梧郡分出晋康郡,端溪县和今天的郁南、德庆两县都是该郡的辖地。东晋末期,又在晋康郡设晋化县(县治在今郁南南江口镇)。南朝宋元嘉年问(424——453年), 都罗、武城两县合并,易名为都城县(都城之名,由此而来),又从端溪县分出安遂县(县治是令郁南连滩镇)。南朝南齐年间(479——502年),从端溪县分出威城县(县治是今郁南建城镇)。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在古罗水(即文昌水)流域内设罗阳郡,今郁南县域有部分被划人该郡。隋初,罗阳郡改为罗阳县。开皇九年(589年)都城县因晋康郡废,改隶苍梧郡。开皇十二年(592年),晋化、威城两县并入都城县,开皇十八年(598年),罗阳县改名正义县。大业三年(607年),正义县并入永熙郡的泷水县。安遂县也同时转隶永熙郡。唐朝推行州县制。都城县改隶康州,安遂县则从永熙郡改隶康州,并改名晋康县。宋开宝五年(972年),都城、晋康两县并入端溪县,隶属广南东路德庆府。元朝沿用宋制。只是德庆府改名德庆路。今郁南县仍是德庆路的辖地之一。明朝,德庆路复名德庆府,不久德庆府降为德庆州,隶属肇庆府。万历四年(1576年),镇压了西江沿岸山区的瑶民起义之后,明朝政府在该地区设罗定直隶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该直隶州除了以泷水县为州治外,还统辖新设的东安县(今云浮县)和西宁县(今郁南县)。翌年,西宁县在今郁南建城镇开始筑城以作县治,这就是建城之名的由来。清朝沿袭明朝建制,只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把西宁县的部分域地划回原属的信宜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西宁县与青海省西宁市同名,且鉴于该县位于古郁江(今西江)南岸,于是改名为郁南县。 1950年春,郁南县治改在都城镇。1958年11月,郁南县、罗定县合并;取名罗南县。1961年4月,罗南县撤消了.恢复郁南县和罗定县的建制。郁南县总面积194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2万。县政府驻都城镇。 □ 罗定历史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苍梧郡。该郡的属县之一是端溪县,县治设在西江流域的德庆。罗定是端溪县疆域之一。 东晋永和七年(351年),从苍梧郡中分出一部分,设晋康郡,并从端溪县中分出一部分建龙乡县,隶晋康郡。罗定则是龙乡县疆域之一。龙乡县的县治是泷江上游的官渡头(今罗镜、太平一带)。南朝的宋、齐期间(420一502年),龙乡县改隶新设的广熙郡(当时划晋康郡南部为广熙郡)。梁、陈时(503一589年)实行州县制,取消广熙郡,改置为建州和泷州。泷州的州治是龙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泷州。建州被撤消,建置永熙郡,郡治是泷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永熙郡复名泷州,州治仍是泼水县。五代时,泷州时废时复,州界也常变动。宋代也实行州县制,但泷水县疆域扩大,领有镇南、安遂、建水、齐阳、泷水等地。这时泷水县的县治是开阳(今船步区)。元大德八年(1304年),泷水县的县治从开阳迁往羊禄阜(今南平圩)。明景泰五年(1454年),泷水县治再迁到今罗城镇。万历四年(1576年),当时以罗旁为中心的瑶族起义,反抗明王朝的压迫。右佥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凌云翼,奉命统率大军前来征剿。第二年(1577年),凌云翼镇压了瑶民起义运动,明王朝把泷水县改升为罗定直隶州。“罗定”之名遂见于史。罗定直隶州领有东安(今云浮县)、西宁(今郁南县)两县。直隶州治仍在诡水县,且取名罗城。1912年,罗定直隶州改名罗定县。至今仍保持这一建制。隶罗定直隶州的东安和西宁两县独立,改名云浮县和郁南县。1958年11月,罗定县、郁南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