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饮茶。景德镇的影青瓷继续生产,除了生产各种碗,新添了扁形执壶,当可作为盛茶容器。其时,青花瓷生产趋向成熟,用青花颜料在坯胎上绘制各种花纹,再施以釉料入窑烧制。青花瓷幽雅明快,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元代茶具有碗和执壶,另外还有一各高足杯、口微剑,腹较深,近底处丰满,高圈足,非常适合于饮茶。 清代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为盛世。瓷器制品在产量和工艺技术上都达到新的高峰。青花瓷色彩浓艳,釉较前期薄又白,光泽良好。前期生产的斗彩、五彩继续发展,新出现了粉彩。这时,茶壶与酒壶已分开,茶壶多种多样,有圆桶形、扁圆形、椭圆形、方形等等,更有大、小之分。早时的盏托这时也改称茶碗、茶杯和茶船,茶碗,敝口、深腹、圈足,上有盖。茶船有两种,一为长方形,两端微翘,一为圆形,正中都有凹窝,可放置茶碗。大约清代晚期,出现了圆桶形茶杯。这种茶杯没有茶托,人们可握住把手饮茶,使用方便。所有这些茶具,器外壁都绘以花鸟、山、水或人物故事。 清代,紫砂茶具继续发展,紫砂茶壶更为嗜茶者所青睐,其原因是它具有非常适合沏茶的独特功能,其特点是:1.紫砂器烧成温度略低于瓷器而高于陶器,烧成后仍保持2%的吸水率和%气孔率,具有良好透气性,用作茶壶,可以保持茶的色、香、味,且不易馊娈。2.紫砂器内外不上釉,用作茶具,其浸泡出的茶汁不会含有害物质。3.紫砂器能经受冷热急变而不爆裂,严寒冬天里,用沸水冲茶可保无虞。紫砂壶传热缓慢,使 用时不会烫手。紫砂壶使用以后,长期摩挲玩弄,会产一种光泽,有“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之说,人们称为“玉色昌光”,有温文雅之感。 新中国成立后,绍兴永安瓷庄改店为厂,于1954年生产瓷器,恢复了传统越窑瓷业。所生产的瓷器,虽已不是传统青瓷而是白瓷,但可喜的是越窑故乡终于又生产瓷器了。翌年一月,烧制出第一炉越窑新瓷,产吕有碗、茶杯、盅等。以后陆续创烧出青花东湖风景茶具,微型茶具,对虾茶具、青花祥云茶具等等。对虾茶具,用青花绘制,色泽淡雅,轻盈秀丽,是茶具中较好的一个品类。 此时,紫砂陶已越出宜兴,不断向外拓展。1973年,嵊县陶器厂研制烧成紫砂器,当年就烧制出榔头壶、菊花壶等紫砂茶具。翌年,又开发出梅段壶、猴桃壶、高狮壶等12个品种。1978年增设紫砂茶具车间,不断改革创新,研究出一系列受人欢迎的茶具产品,其中葫芦茶具、葡萄茶具、茄子茶具、菱形茶具、梅花茶具、弯竹提梁茶具、龟龙茶具、蠡龙茶具、捆竹提梁茶具、十二生肖壶、如意牌紫砂茶具等10余个品种,得到陶瓷系统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大大丰富了茶具的品种。 除了以上所列各类陶瓷茶具外,绍兴还有一些铜制、锡制的茶具和毛竹制成的茶具,使用比较广泛,且具地方特色。列举如下:暑由各地茶会的负责人在街市或过往行人特多之处设置临时茶亭,免费供应茶水。为了保证茶汤的质量又能源源供应,资金较为宽裕的茶会必购置大型紫 铜壶一把,以茶需要。这种茶壶高达90厘米,全用紫铜薄片制成,壶腹内装有大型圆形铜管上细下粗,置有炉栅,不高茶灶,只要将点燃的木柴放入管内,通风拔火,燃烧猛烈,随时添加木柴,由于壶壁爱热面积较大,煮沸较快,每壶可容清水一担,并可随倒随加,暑天过后,茶会将壶擦干净,等待来年再用。有的居民家中遇婚丧大事,家中宾客众多时,常去茶会借用此壶,堪称方便。 家用铜茶壶。旧时绍兴居民家中的厨房除有三眼大灶外,另有一小型茶灶,上搁铜茶壶一把,下用木柴烧火。这种壶也多系紫铜 薄板制成,壶底内凹,成圆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