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其它 >

潮州工夫茶茶史——乌龙茶的诞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乌龙茶的诞生
    末茶不直冲工夫茶,而同为散条形茶的红茶和绿茶,亦与工夫茶无缘,这是工夫茶客的共识。换言之,只有乌龙茶才能冲出正宗地道的工夫茶。因此,考察乌龙茶的历史,将有助于寻找工夫茶的源头。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因外观色泽青褐,也称“青茶”。
    乌龙茶味甘浓而气郁馥,无绿茶之苦、红茶之涩,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乌龙茶做工精细,综合了红、绿茶初制阶段的工艺特点,因而又具有红茶的甜醇,绿茶之清香,向有“茶中明珠”之誉。
    马龙茶的制作程序,可概括为萎凋(凉青、晒青)、做青(摇青、掠青)、炒青、揉捻、干燥等五大环节。做青过程中,因鲜叶互相碰撞,叶缘细胞被擦伤破坏,改变了供氧条件而发生轻度氧化并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则由暗绿转淡绿再变为黄绿,从而形成了“绿叶红镶边”的独特风采。炒青后的杀青叶,由于经过反复揉捻,叶片由片状卷成条索,而被揉碎的叶细胞所渗出的茶计又粘附叶表,在冲泡时易溶于水,则利于提香并使茶汤增浓。
    关于乌龙茶的起源,学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于北宋,有的推定始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但对其创始他在福建则无异议。
    乌龙茶得名的由来,在福建流传着多种传说。其中的一则是这样:
    几百年前,安溪西洋乡南岩村,有一位单名“龙”的青年,以种茶、狩猎为生,因饱经风日磨炼,浑身黝黑,人称“乌龙”。一日,上山采茶,晌午回家时打伤了一只山獐,直追至“观音石”附近万把它捕获。到家后又忙于宰杀山獐,忘了制茶。隔天清早才发现搁置一晚的茶叶已萎凋了,有的叶子边缘变成红色且散发出阵阵清香。马龙赶紧动手炒制,没想到做出来的茶叶一经冲泡,竟是别具风味,甘香异常。乌龙细心琢磨,终于悟出奥秘:原来茶叶在篓中,经一路奔跑时的颠簸,是 “摇青”;后放了一夜,这是“凉青”,所以制作出来的茶叶落归根便与以往不同。后来乌龙按悟出米的方法反复试验,终于创制出一套新的技术。他把技术传给众乡亲,人家为了感谢他,就把这种茶叫做“乌龙茶”。乌龙去世后,乡亲们还在南岩山上盖庙塑像纪念他。
    传说是美好的,但还不能据此以定乌龙茶的起源。有关乌龙茶制作技法记载,目前能见到的是陆廷灿《续茶经》中引用的王草堂《茶说》:
    武夷茶……采茶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芥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掮,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上述武夷茶的制法是:采摘后摊放,即晒青;摊而掮(振也,动也),即摇青;摇到香气散发就炒、焙、拣。这几种程序与现代马龙茶的制作几无二致,而“半青半红”,则已把武夷岩茶“绿叶红镶边”的特色准确地描述出来。
    王草堂即王复礼。《茶说》成书的时间在清代初年,以此推论,武夷茶这一独特工艺的形成,当远比这个时间为早。对此,清顺治年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已有表述:
    “景泰年间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
    输官茶购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
    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少为利。”
    “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
    其后,释超全又在《安溪茶歌》中说:
    “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
    “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
    西洋番舶岁来贾,王钱不论凭官牙。
    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
    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
    释超全俗名阮文锡,原系同安县士人,因恸明鼎瀹丧、复国难期而于顺治八年(1651)入武夷山寺为僧,故得洞悉茶事。从他这两首茶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诗中的“近时”、“迩来”指的起码是顺治前的事。
    郭青螺是万历十年的潮州知府郭子章之号,此公虽不喜闽茶,但他敢于革除自景泰(1450——1456)以后,武夷山茶农须自他山购茶输官(即缴给官府)的弊端,对武夷茶业的重兴,贡献不小,所以能受到人们的赞颂。据《闽书·文莅志》,郭任福建布政使系万历前期,因而“岩茶亦渐生”当是万历中期事。
    武夷山多深坑巨谷,茶农利用岩洼、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栏,构筑“盆栽式”茶园,俗称“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此而得名。岩茶问世不久,其制作方法便流传到闽南漳州一带。故武夷岩茶实为乌龙茶之鼻祖。“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正表明了,其时的岩茶溪茶,其制法与当今的乌龙茶基本相同。而溪茶异军突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据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从澳门运输茶叶销往欧州,起初为日本绿茶,不久即改为中国武夷茶,从此武夷茶风靡海外。这一记载与《安溪茶歌》“西洋番舶岁来贾”的描述,正相符合。
    综上所述,可证万历年间,武夷茶已风行海内外,因此,在明代中后期,工夫茶客已经“有米(茶米)可炊”。
    总而言之,通过对瀹饮法、宜兴茶壶、乌龙茶三个方面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至明万历以后,形成工夫茶这一品茶习尚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工夫茶道的兴起,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