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胡琴传统艺术与环保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拙风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 胡琴之革沿
    “胡琴”这个名称,在现代是所有民族拉弦乐器的统称。如常见的高胡、二胡、中胡、京胡等都可归于胡琴之列。而传统的胡琴是指丝弦的二胡。它以木(竹)做成圆形的琴筒,插上琴杆和榫,在琴筒上蒙上蟒蛇皮。用幼竹拉上马尾为弓,再张上两根丝弦便可拉出声音来。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是这样记载胡琴的:“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元史《礼乐志》叙述了它的形制,“胡琴制如火不思(乐器)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明代尤子求绘画的《麟堂秋宴图》中,有童子站立奏胡琴,它的形制和今天的二胡已大体相同了。明、清以来各地的地方戏曲勃兴,胡琴作为旋律的主奏乐器也随之兴起,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胡琴品种,流传至今。由于胡琴的琴筒蒙上蟒蛇皮,所以发出来的声音给人忧郁、悲凉及沧桑之感,它可以如泣地诉说着人生的不幸与艰辛,对于生逢乱世失意的人们别具亲和力。近代二胡拓展的奠基人刘天华和阿炳留下的作品里,多属这种风格。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人们称二胡做“叫花二胡”,乃乞丐沿街卖唱用的乐器,可见当时用的人和乐器都属于社会的低层。
    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开始了音乐大改革后,胡琴彻底地翻身了。在新创建的民族管弦乐队中胡琴相当于西洋乐队里的提琴。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名家辈出,名曲广传,学习者众。胡琴由丝弦改成金属弦,乐器的结构也经历多次改造。演奏技巧与作曲相配合,使胡琴的音乐表现功能飞速提高。今天的胡琴是民族乐队的灵魂,提起中国音乐的乐器,几乎无人不识“二胡”了。其含蓄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国人喜爱,而成为音乐文化中民族乐器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大型的民族管弦乐团中,以高胡、二胡、中胡、革胡、倍大革胡作为常规乐器,统称为胡琴系列,该系列乐器皆以蟒蛇皮为主振膜。
    (二)胡琴与环保,矛盾焦点在蟒蛇皮
    现在中国胡琴年产量在50万把以上,以一条四米长的蟒蛇皮可做12把二胡(精品只可做三四把)来推算,每年要杀六万条蟒蛇取皮,才能应付市场需要,这显然是惊人的数目。美国、澳洲、日本等国已严禁带蛇皮入境,这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文化交流演出。中国政府在前些年已开始严格控制蟒蛇皮来源,采取了严打滥卖无证蛇皮等措施,可见将来监控的力度势必大大加强。
    用蟒蛇皮蒙胡琴是我们的传统工艺,然而蟒蛇皮这种材料也存在许多弊病,造成声音上的缺陷。蟒蛇皮怕潮湿,南方湿度高而炎热的天气,令蟒皮的张力减低,从而发生塌陷,使声音哑闷。干冷的北风天又使蟒皮干裂导致声音干涩。胡琴的寿命短,一般为十年左右,由新琴开始,慢慢培养好的音色要三四年。六七年后,琴声便开始逐渐变干,因为皮膜在长年的冷缩热胀下已逐渐老化失去弹性。而凡生制的蟒蛇皮因皮里的脂肪蛋白质未除,故易发霉和带菌也是必然的。蟒皮的音质,关乎其皮质组织中网状纤维具有的柔韧性和弹性。蟒蛇的品种、产地及生态条件决定了每张皮的质地不同,加上要人工控制每张皮的厚薄均匀度等因素,导致制作胡琴的音质和音色较难控制。作为独奏乐器,每件的音色独特,没有问题。然而作为合奏乐器,音色不统一就会引致整体的音色效果含糊、缺乏力量及整体感。用人工饲养的蟒蛇皮质地比野生的寿命更短,柔韧性不足,不能制成胡琴上品。
    (三)胡琴系列整体功能之提升势在必行
    蟒蛇皮自身天然特性及各地的胡琴制作工艺没有规范,仅靠制琴师的手艺和经验各自发挥,故从专业乐团的角度审视现在的常规乐器高胡、二胡、中胡的自身性能和群体感,实存在着极严重的基本问题:音色个性强而融合度低。这是因为这些乐器成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仍离不开当年的社会影响,对乐器性能的要求仅属于统一乐律、扩展音域、扩大音量的初阶,作品也是如此。然而在求发展的八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民族交响性作品,已经将这些传统乐器音色融合性差的特点显现出来。如果乐器性能得不到提高,会对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发展形成阻力。而今日的民乐随中国的经济起飞走向世界,我们能拿出怎样质量的艺术作品见世人?怎样体现我们的文化先进?提高乐器性能的问题摆在眼前,而在世界推动环保的大潮流里,传统胡琴的制作材料蟒蛇皮也成为矛盾的焦点。时势逼迫我们做出抉择:2005年香港中乐团在艺术总监阎惠昌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而浩大的胡琴改造工程,希望用新的设计角度去改革传统胡琴遗留下来的某些缺陷,使用新的环保材料取代蟒蛇皮,希望开创出环保与传统艺术双赢的新局面。
    (四)改革胡琴系列的设计理念与实践
    “移步不换形”是中国戏剧常用的表演形式。我们在乐器改革工程上的设计理念和实践程序亦基本按此方法进行。胡琴的独特音色及经半世纪创造的胡琴系列整体音色,早已深入民心,故此“形”不能改变。如何“移步”才能达到保存传统胡琴音色,提高乐器性能,又须合乎环保原则之目的?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去搞科研了。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已经有人进行用人工蟒皮的研究了,近年也有不少人工蟒皮的成果推出,但多以不能分解的塑料为材料,故亦不能称之为环保材料产品,且人造蟒皮未能超越蟒蛇皮的音色效果。我们清楚这种情况,故从寻找环保皮膜材料和改造胡琴共鸣箱结构两方面入手,希望经过不断的实验,制造出合乎乐团使用标准的常规胡琴系列乐器:整套产品包括高胡、二胡、中胡、革胡及倍大革胡,在保持各自音色特点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性能并在合奏中能够做到整体音色相互融合,组成立体金字塔式的群体音响积体。高音区清脆明亮,中音区圆润柔美,低音区宏厚宽广。这个音响将是结实饱满宏厚而明亮的。这个以膜震系统为中心的整体音响效果和以板震系统为中心的西方拉弦乐有着同样的功能,但色彩完全不同。这是我们的设计理念。朝着这个方向,我们逐一改造胡琴系列每件乐器,并以乐团的排练和演出效果来做鉴定,确定继续改革的目标。每一件乐器完成初步的改革后,经艺术总监阎惠昌先生联同团长、首席乐师鉴定后,立即移入乐队和原有乐器混合使用,经检验成功者逐渐增加改革乐器数量,不成功者继续探索。这种实验方式,我们称为"摸着石头过河"。一年半来排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