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原生态的东西,既要保留也要革新,重要的是要与时俱进,要创编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来,以适应时代潮流,因而两者关系宜处理得当。我们总不能靠传统过日子,要有所作为。长期以来新作品问世比较少见,就2004年《客风·出水莲——大埔广东汉乐大型音乐会》演出的节目来看,虽出现不少带有新意的作品,但大都是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些更新,而乐曲本身,仍是传统乐曲,这当然也是属于创新的一部分,是好事,但真正创作的乐曲则较少,象《阴那山畅想》、《客风》这类显示客家文化和风情的作品,无论是改编或是创作,都应该值得鼓励。 关于创作手法,可多种多样,根据乐曲内容和要求而配置,没有固定的框框,一切要从内容、形式和实际效果出发。可以吸收西洋音乐中的和声、复调、织体、配器等各种手法来丰富我们的民族音乐。 创作要出成果,必须建立一个有实力的创作班子(专业与业余相结合),以保证新作品源源不断的向世,以供人们练习或演出的需求。 (四)音乐教育 教育问题是保障乐种不至断代、后继无人的问题。培养接班人也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后顾之忧。当务之急,是要取得地方政府的继续关心,争取教育部门将“广东汉乐”纳入中,小学的乡土音乐教材中去,从小培养人才。这方面大埔县做的较好,办过短期培训班,(在校生)还有个别的培养,这种做法很好,既培养了接班人,同时活跃了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的文化生活。 三、再创辉煌 我们要铭记历史、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大埔县被誉为“汉乐之乡”,汉乐也已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属广东的文化品牌之一了。 我们要借此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活动,并通过媒体大造舆论,大力宣传广东汉乐。象“羊城广东汉乐乐团”自2005年成立以来,开展了许多活动,出版了《羊城汉乐之声》刊物,在广州市区作过多种形式的演出,联合了梅州、大埔、深圳、惠州等地的汉乐工作者和爱好者共同发展汉乐事业。这些举措,不仅宣传了汉乐这个乐种,而且也联络了国内乡亲和海外侨胞的情谊,这是良好的开端,值得赞赏。 为迎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