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学衡派”中国人文主义者群像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大江网-江西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对于今人来说,“学衡派”早已成为一个陌生的历史名词,更有人将其视为与“新文化运动”相对应的文化保守主义代名词。然而,当我们看着“学衡派”中竺可桢、王国维、陈寅恪等先贤之名,又怎能轻易将其斥之为“守旧派”,而不去探寻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思潮?
    作为“鹅湖学术丛书的开场锣鼓”,沈卫威的《“学衡派”谱系》一书不仅详细介绍了“学衡派”这一文化思潮流派的发端、组成及活动,更让人欣慰的是,它还明确指出了“学衡派”成员及其活动所追求的宗旨:中国文化的真正创造力在现代化过程中同样大有可为。
    在上个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中,来自西方的激进主义、人文主义等思潮进入中国,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一时间,追求新学、新文化的呼声高涨,旧学、传统思想受到严重冲击。然而,与之针锋相对的,正是以“现代中国的人文主义运动”为导引,奉行传统国学,坚持“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一批传统知识分子。他们以《学衡》及其衍生刊物为阵地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被称为“学衡派”。这些大师、先贤们的文化主张,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学衡派”谱系》一书共分四部分,从“学衡派”学术理论的起源、确立出发,以其表达观点的文化载体——《学衡》及其衍生刊物为经,以其思想理念在大学这个文化场所的发散与传播为纬,并介绍了多位“学衡派”重要成员,为今日的读者全方位展示了“学衡派”先辈们从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得到启发,希望“在中国文化背景上,来发展科学,使科学人文化,正德、利用、厚生,三者合而为一,同时以人本哲学来协调科学方法与工程技术”的文化诉求。作为一个非政治化的文化团体,“学衡派”于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学衡》创刊为标志结成,历经南京《学衡》时期,1932年《国风》取代《学衡》、抗战时期退居大西南等变故,但其始终坚持传统国学研究与中西融通之学的学术特色一直未曾改变。
    以梅光迪、吴宓、梁实秋等人为代表的“学衡派”成员,他们的思想受西方新人文主义思想家阿诺德、白璧德影响颇深。他们主张“文学的既定规范和纪律,强调中庸、理性和节制……在古典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化新知,实现新的人文主义理想,创造新的精神文明”。梅光迪认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曾经有过一场“儒家学说的复兴运动”,但由于“《学衡》固执地使用文言,对于一般受了‘五四’洗礼的青年很难引起共鸣。”(梁实秋语)而未能形成风潮。但他依然坚信,中国文化真正的活力,在本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同样大有作为。
    书名虽冠以“谱系”二字,但作者写作研究目的显然并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学衡派”这一文化团体的发展始末本身。作者沈卫威在后记中说:“如今已基本上摸清了‘学衡派’各个时期的成员和他们活动的报刊、学校,明确了他们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明晰了新文学如何进入大学的知识系统,与古典文学并重,形成相应的学术体系,并负载新思想的传播。”我想,在这个信息交流日趋频繁,人们传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这才是作者研究“学衡派”这一被视为“文化保守主义”代表团体的真正期望所在吧。(叶磊)
    《“学衡派”谱系》沈卫威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