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古稀老人,他放弃了优裕的生活,十年来行程万余公里,花掉了自己一生积蓄的几十万元,隐姓埋名,潜心研究,深入全国十大瓷都探索陶瓷书法,创作出了两千多件陶瓷书法作品,提出了陶瓷书法新概念,被业界誉为“陶瓷书法第一人。”他就是河南省中国画院院长、全国首届“百杰书法家”、“德艺双馨艺术家”张万庆先生。 张万庆1938年出生于河南省汝南县天中山下。曾任博物馆馆长、文化局局长、宣传部部长、艺术馆馆长、书画院院长等职。出版过个人篆刻集、书法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三字即出自他的手笔,其书法代表作广为国内外文博单位收藏。他的专利书法双体“家”字,被东南亚许多国家以木雕、铜雕、漏网印刷制成多种艺术品,广为传播。 陶瓷和书法作为中华文化两大国粹,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热爱。陶瓷制作工艺复杂,既要求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又要精通烧制技术和造型能力,自古就有“土与火的艺术”之称,难度较大,成功率低;书法在宣纸上用墨书写,难度较小,成功率高。但纸质作品年代久远极易破损、霉变,不易保存,而陶瓷一旦留存下来,虽经千万年而色泽韵味依然。 张万庆先生把两个国粹自然融合,互相映衬,使其成为了中国固化的艺术! 一 1999年2月4日晚,广东佛山。六十一岁的张万庆先生手提一个泥迹斑斑的手提袋,披着满身窑灰,疲惫地从我国唯一一座保留最原始的陶瓷烧制基地——南风古灶厂走出来。寒风迎面,他下意识地裹紧了五个多月前从郑州家里穿来的一身秋装。他想找个小饭店填填肚子,可路边大小饭店都已关门,大红的春联告知他除夕到了。他加快脚步走向借宿的乡村小旅店。因旅店偏远住人少,春节临近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只好喝着凉开水,吃着早晨剩下的两个冰圪塔似的粽子,将就着算是过了个年。 耳边的鞭炮声一阵高过一阵,而从窗缝门缝吹来的冷风使得他不得不和衣躲进冰凉的被窝。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正翘首等待着老人回家团圆…… 是啊,想想自己作为一个知名的书法家,无论是在任艺术馆馆长期间还是退休之后,家里家外衣食无忧,登门求字者应接不暇。而如今,为了摸索出陶瓷书法的真谛,孤身一人,拜师学艺,隐姓埋名,自付资金,从陶瓷技法的基础入手,甘当一名小学生,经历的艰辛与失败历历在目,他的眼泪也随着思绪扑籁籁流了下来。就在几天前,自己倾心制作的一个高140厘米、最大直径30厘米的大瓷瓶,采取三种技法嵌入了自己精心书写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从买回泥胎到制作成型到嵌入书法到入窑、出窑的半个月里,他像等待自己即将出世的婴儿一样,眼巴巴地盼啊盼,可开窑时盼到的却是一堆不堪入目的废瓷片,痛苦的泪水一下子溢满了老人的双眼。之后他请来陶瓷专家帮自己会审。他把专家的意见一点一滴记录在本子上,深印在脑子里。一回回的失败,一次次的坚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真是不服老,他总是在与自己过不去。自古以来,陶瓷界与书法界各有其师,陶瓷与书法互不搭界。而他却偏偏不信这个邪,又向传统发起了挑战。进行陶瓷书法的探索有意义吗?有,非常有意义!他用被子紧紧地拥着自己,感到温暖了许多,他擦去眼角的泪水…… 二 2000年春,张万庆先生来到了江西景德镇。青花瓷是我国十大陶瓷中除宜兴紫砂陶外,唯一一个器物上有大量书画、文字的瓷种。但青花瓷上的文字都是陶艺工匠以简单手法为之,谈不上书法韵味,更没有书法家亲自制作和书写,文字只是作为陶艺品的陪衬。 他想,青花瓷技术娴熟,产业兴旺,若从青花瓷入手探索陶瓷书法,成功的几率应该更大些。于是,张万庆走街坊、串市场、观展览、蹲作坊、入灶间,从制作泥胎到作品入窑,每个环节都不放过。他不受传统约束,博采众家之长,尝试在各种形状器物上作多样化的书写。经过试验,在宣纸上常用的墨在瓷器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在高达上千度的烧制中,墨会变成蒸气烟消云散,宣纸上笔墨的浓淡疏密、行云流水,根本无法在陶瓷上得以表达。陶泥上只能用笔蘸釉色来写,而釉色黏稠,没有非常过硬的书写功力很难达到书法艺术效果。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大字、小字、双色叠加,他一遍遍地练,一遍遍地试。终于,当他精心创作的40多件陶瓷书法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整个景德镇轰动了! 随后,他又到河南禹州、山东淄博、河北邯郸等地,进行钧瓷、汝瓷、淄博瓷、邯郸瓷、德化瓷、唐三彩、黄河陶等十大陶瓷系列的陶瓷书法创作和实验。因为这些瓷器上有的釉色厚重,有的釉色稀薄,有的本身就有花纹,要想达到书法与瓷器的花纹、色彩和谐完美的结合,必须分别采用刻、雕、塑、堆、拼等多种创作技法。如钧瓷釉料较厚,成品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美,但自古以来器物表面从没有文字留下,只在底部刻有张、王、李、赵等简单印号。而且制好的泥胎像“琉璃瓿子”不敢触摸。张万庆打破常规,采用金石篆刻中阴文技法在泥胎上刻字。为防止釉料在阴文里堆积太厚,造成阴文与瓷面层次色彩不清,他采取在刻好的阴文里涂石蜡的办法,瓷器烧出后,字上的釉色自然均匀,层次清晰,效果很好。接着他又尝试着在钧瓷表层不上釉、不抛光,用堆雕刻字制作钧陶,创作出的作品色质如紫砂,厚重而典雅,古色古香,令人喜爱。唐三彩釉色稀薄,写上字后不易控制,他就在釉色中勾兑适量滑石粉,文字外再作一个美观的饰框,有效防止了釉色铺盖书法。在山东博山,他用瓷板刻制巨幅书法作品,长达13米,重约700公斤,悬挂起来,凝重、大气,有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2007年7月14日,河南博物院为纪念建院10周年,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庆典活动——“张万庆先生书法与陶瓷书法展”。他的100幅书法和500件陶瓷书法作品同时亮相。气势恢弘的书法长卷、巨幅刻瓷和独具韵味的钧陶书法,令书法界和陶瓷界专业人士耳目一新。著名钧瓷大师、《钧瓷志》主编苗锡锦先生激动地说:“人们只知钧瓷美,不知有了字更美。千百年来没人敢越的雷池,张万庆不仅越过了,而且创造出了奇迹!”张万庆陶瓷书法,也得到了全国多位陶瓷大师的认同和赞誉。 三 过去有“陶瓷绘画”,但没有“陶瓷书法”这个词。经过张万庆先生不懈的探索,是他首次提出了“陶瓷书法”新概念。他使书法艺术因陶瓷而固化,使陶瓷艺术因书法而放出异彩。 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