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横、撇、捺是汉字结构的基本元素,把它们有机地组合,流畅地书写,才能体现出每个字的外在形态之美。而目前的书法教育则存在着与“写”背道而驰的现象。 中华传统书法传播之广远,代有所述,毋庸赘言。唯书风之变自晋唐以至逊清,日趋追求外表之华而少内在之神韵,皆世风不古及笔法失传使然也。时下则更如工艺美术之创作,变写字为画字、做字,难怪乎有人作“书法断层”之叹。 古人于技艺传习之道,大多数用口传心授之法,更有门户之见,绝难轻示外人,故有“秘方”“秘谱”“家学”之说。故历代之善书者多书评、论书之著而少笔法之述,笔法之佚,势在必然。而笔法之得,端赖习书者之悟而有所成也。昔人云“习欧者众,得欧者鲜”,皆因众人未得欧书运笔之妙也。 由于笔法佚久,用毛笔流利地写出楷书独具的外表形态似非易事,近代出现以图解的方式,在双钩的楷书笔画轮廓内,标上提、顿、折、回的运笔路线,作为习书入门的基本笔法(目前施行的书法教育仍依此法),实际上,已改写字为画字、做字。殊不知此法大谬。 古人云“君子慎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习书之初,所授笔法即与传统笔法相悖,其失何止千里耶? 写字,顾名思义是用笔流畅地在纸上运行。元代赵松雪一个时辰(现两小时)可书千余字(笔者在工作期间一小时可书八百余),绝不可能写一个字须用笔在纸上做若干个提、顿、折、回、藏锋的动作。 我们的祖先传下众多风格迥异的书法作品,虽然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不同,但都是符合汉字书写规范,都是用笔流畅、一气呵成的作品,绝不会是画或做派而成的。 习艺之道,强调“大德不可逾,小德有出入”。先贤们治学态度严谨,在方形汉字的书写方法上也是积多年之功,以各自的运笔习惯(实际上就是对运笔走势、力度的掌控)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书法(书体)风格,亦可谓昔人的书法创作(创新)。由此可见,正确的书写方法,即是能娴熟用笔流利地在纸上写出各种风格的楷、行、草书。 写一手端正的字,历来是读书人的本分,为什么时下学生普遍存在视习书若畏途? 毛笔,作为书写工具,除外出携带不便,作为案前的书写工具仍佳。然而时下得有几人能以毛笔作为案头日常书写工具? 其实,只要授以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小学生一般在读四年级时即能把字写端正、流利。至若要成为书法家,则须视其人品、性格、文学等诸多文化修养及习书的悟性而言,非单纯习书而能成之者也。(作者:陶沛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