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9月23日电(冯源 周竟)今年62岁的徐炳坤无法退休,因为他的技艺没有人继承,工厂离不开他。 徐炳坤在湖州善琏湖笔厂负责制作牛角梳。工人们把羊毛浸湿,用牛角梳梳理整齐,做成尖尖的笔头,再把笔头装到笔杆上,就做成了毛笔。 善琏是湖州市的一个镇,小镇上的人们制作毛笔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湖州制作的毛笔号称“湖笔”,是中国最好的毛笔之一。毛笔相传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创造者是秦朝大将蒙恬,湖州的制笔工人把他认作祖师爷。 但是,曾经伴随中国人2000多年的毛笔如今却面临困境。湖州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朱延林说:“从2000年以来,湖州的毛笔产业逐渐萎缩。” 毛笔利润微薄,目前湖州市有近300家毛笔生产企业和家庭作坊,年生产总值1.7亿元,而利润却只有1千万元。 更严重的问题则是销量下降。据湖州市经济委员会调查,20年前湖州年销湖笔1000多万支,而2008年全市销售湖笔不到420万支,减少一半以上。朱延林说,书写方式改变是影响湖笔销路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网络无纸化时代,毛笔的用途更为狭小。 微薄的利润,下滑的销量,这让制笔工人的收入很不乐观。而制笔工艺后继乏人更让人担忧。善琏湖笔厂副厂长马志明说:“湖笔制作有128道工序,非常枯燥,学成全套手艺需要3年时间,所以现在找不到年轻人来做学徒。” 善琏湖笔厂是全国最大的制笔厂,有工人98名,如今最年轻的工人30岁,最老的60多岁,平均年龄超过了40岁。据湖州市经济委员会调查,全市全职制笔工人中年龄小于40岁的不到10人。 湖笔的困境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湖州市市长马以表示,湖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现代社会不可丢弃的文化工具。我们要尽全力来振兴它。 2009年,湖州市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对重点单位的签约学徒工,每人每月提供1千元的政府补贴。马志明告诉记者,目前为止,来报名的年轻人只有10名。 “关键还是要提高制笔工的收入,这样才能吸引年轻人来学习这个工艺。”朱延林说,产业升级转型带动毛笔附加值的提升是唯一的办法。 湖州王一品斋笔庄近几年对制笔工艺进行了大胆创新,开始走礼品笔路线。目前这家笔庄有500多个品种的毛笔,有的大如帚,有的细如丝,笔杆也从沿用了上千年的毛竹,换成了景泰蓝等更为新颖的材料。现在,它的业绩是湖笔行业中最好的,2009年的销售额达到700多万元。 除了开发新笔种,王一品斋笔庄还采用了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放弃传统的客人上门订货方式,而是把门店开到了全国各地;此外他们还通过开网店等网络推广方式来提高知名度和销量。 朱延林说,湖州市政府正在推广这种模式。 “传统的湖笔产业也要与时俱进。”马以说,政府已经设立了每年200万元的专项基金来扶持湖笔产业创新创优。 现在,湖笔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可以得到政府10%的补助,研制出新产品,产品获得国家专利,或获得省级名牌、国家级名牌、“中华老字号”等称号,政府还将给予奖励。 对于毛笔的前景,中国老艺术家书画院副院长周柏青表示不必悲观。“现在国人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学习毛笔字的青少年日益增多。而且随着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兴趣日渐增厚,他们学习毛笔字的热情也在高涨。” 为传承书法文化,湖州市教育局出台规定,自2010年起,所有小学都必须开设书法练习课。此外,湖州市政府今年投入7000多万元在善琏镇建成一座中国湖笔文化馆、一条湖笔街和纪念蒙恬将军的蒙公祠,湖笔产业将向旅游观光方向发展。 据介绍,湖州规划在5年之内重新振兴湖笔产业,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