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他从青铜器故乡走来——记大篆书法家崔宝堂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三秦都市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文/陈非 黄美茹
    我与先生难以忘怀的情谊
    十三年前我还在陕西的一个小城镇工作,那一年我作为全县农村金融工作者与文化写作的唯一代表,去参加市里统一组织的写作知识培训,而这次的主讲便是崔宝堂先生,先生是作为《陕西金融》杂志的主编应邀来为我们授课的。此后我便与这位省城来的先生结下情谊,先是稿件来往,两年后从北京辗转来到西安,在一家媒体当起了记者,我的工作单位与先生所在的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由原来的7小时的车程变成7分钟的距离。在这座繁华与喧闹的城市崔老师是我唯一的亲人和朋友,每每下了班就直奔先生所在的办公室或者他在西七路的家里。看先生写字,聆听先生为我答疑解惑,一直到后来我因意气用事给自己带来一场官司。我身在异地托人给先生修书一封,先生不顾自己的声誉,硬是四处求人帮我解困。待我终于解脱后,先生不仅不批评我反倒安慰我: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磨难。
    此后的数年里,我从记者到编辑再到杂志的副总编辑,我与先生家的距离越来越近,生活的起伏跌宕,工作的艰辛曲折,我与先生的来往却越来越少,虽然一直在做传媒,却从未意识到该给先生做个报道。先生是个话不多,严谨、内敛的人,每次见面时他总是平静地问我生活工作是否顺利,并鼓励我认真做事。先生的仁义宽厚,涵养让我更是敬佩有加。我的一位朋友的上司是深居北京要职的高官,梦寐先生的作品。辗转找到我,我一时逞能满口答应下来,没想到先生却在兰州,电话里我讲明了求意,先生第二天就赶回西安,顾不得休息,一口气从早晨写到中午,分文未取并叮咛我赶快交给朋友,别误事。
    一次,我陪先生参加一个高层次的书艺笔会,看在场的六位艺术家早早作完了,在一旁高谈阔论,只有先生一人默不作声的在拐角不急不躁的写,我看得有些着急,走近先生说你看人家都写完了,你两笔写完交差了事。谁知先生慢腾腾一句,艺术是能急的么?先生在西北不管是金融圈还是艺术圈,人缘极好,随便与艺人聊起他都有口皆碑。先生为人坦诚、谦虚、有求必应,不张扬,不虚做声势,只是一味在书法上潜行默修,他山景行,先生不仅是我事业上的导师,也是我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知己。
    取古人之法,温恩师教诲 悟书艺禅理
    三千年的历史,三千余篆字,每一个字都有它的传说,每一个字都是魔咒一样的符号,对于大多数现代人来说,这些字是陌生的,要将这三千余字识别、熟悉,技术的高难度与过程的枯燥是不言而喻的。不要说去美化它,就是熟练掌握恐怕也需消耗数十年的光阴,大篆书法因此让人爱又让人望而生畏,难怪先生的恩师刘自椟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大篆书艺是个愚人的事业,涉足进来一辈子就搭进来了。
    先生却是义无反顾、牢记大师的教诲,从少年开始刻下第一枚印章,写出第一幅作品,寒窗冷月,四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书法上,“线”与“墨”的运用,总是以娴熟的线条自如地把握理性形准与感性形准的关系,使自己的书法作品神韵表现重于形似追求,并在“线”与“墨”的结合上,做到完美统一。故此,他在运笔与落墨过程中,熟练地掌握了快与慢、干与湿、局部与整体、“骨”与“皮”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了创意与传统、写意与工整、方与圆、长与短、黑与白、浓与淡、枯与润、腴与瘦、粗与细、巧与拙、轻与重、疏与密、虚与实、有与无的鲜明对照,故先生每写完一幅作品时从没有用废纸拈墨的情景或添墨补点,而是一气呵成,可见先生已成字在心。因而他的作品,看上去行云流水,既轻灵飘逸,流畅欢快,又墨色相和,浑然一体。难怪近年他的一些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收藏,被海内外独具慧眼的人士所钟情和珍爱。
    数年来作为一名金融家他出版了4部金融理论书,作为书法家,他在大篆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毋忘师恩,2000年,更是历10年的走访收集资料,而且出巨资为其恩师刘自椟先生出版了《刘自椟书法艺术撷英》,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刘老毕生未出专著的缺憾,而且为众多喜爱大篆的书法家提供学习的榜样。先生的举动一时成为长安书坛的美谈。三年后,先生总结并出版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崔宝堂作品选集》,卫俊秀称其为“翰墨小神仙”、《书法报》报道中称,先生作为艺术大师刘自椟先生的关门弟子,在书法实践上全面的继承了刘老沉雄劲健、圆融流动的篆书艺术风格,并以自己对书法的感悟,用“高古朴茂”的大篆创作,抒发着生命的情怀。朴实在放达中厚重而显诗意,执著在沉思中洗练而见精神。感悟到先生对大篆的开拓,看到中国书法另一种生机和活力,既有传统的意念,又凭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让这几千年的文字变幻无限创意与美感。我们感叹文明传承的力量,四十年的艺海人生,先生连续两届当选中国书协委员,获奖多多。面对那些沓之而来的荣誉,先生用浓浓的西府口音说,相对祖先发明的文字而言只是沧海一粟,何足挂齿。
    2007年岁末先生写就并被制成挂历作品的《论语》大篆,一经出版便被媒体争先报道。这部作品的确是呕心力作,无论书体的取法,形式的经营,笔墨的锤炼,足见其在大篆艺术领域的深厚积淀,那一根根线条,一簇簇墨痕,充满着对生命价值的呼唤,对远古的铭记,对祖先的缅怀和对艺术的虔诚。细酌先生的大篆艺术,首先打动人的是他对大篆文字的理解方式,是他从汉字中所预谋的结构感,一种对“古人”思想的“解剖”、“再解剖”、“可能结构”的执著历练所显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次是他在大篆构型的成像肌理方面进行大量美化和对大篆构型的视觉象征意味方面的探索。这些艺术上的深层次探究足以说明先生已不是简单的捕捉大篆的具象特征,而是深入到中国文化研究与探索试验的殉道者。
    传承昨日的辉煌
    三千年前,西周周宣王太史凭借其超凡的才能将图画的原型演变成线条,简练而生动,结构也趋向整齐规范,为我们奠定了后来方块字的基础。我们将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做个梳理,就会发现没有大篆就没有今天横行天下的简易文字,文字研究家们认为:大篆其实才是真正的书法国粹。其凭借独具特色、高古典雅的以象形为艺术特征的构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如果说已故著名书法家刘自椟先生是当代中国大篆艺术的“活化石”,那么作为他得意门生的崔宝堂先生,就是“活化石”的守护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