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觉醒,人们寓性格和人生际遇于书法,来表达真实的情绪和情感,“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的达性抒情出于天性,是人性的真实流露,但它应该有所节制,应遵循一定的秩序,其标准就是超越个体之上的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共性的审美理想,它以中国的哲学、伦理为依托,以中国文化为背景,这种情才是超越时空的大情大美,才能超越于某个时代、某个地域被广泛地接受。在这个意义上,书法已经被提升到由“技进乎道”的形而上精神层面,书法被灌注了大量超越书法本身之外的丰富内涵,书法永恒的魅力也在于此。 在中国传统艺术当中,没有哪一种如书法一般对作者提出了如此之高的综合要求,除了技术层面的因素、个体的性格、人生经验以及生命感悟,还要有哲学、美学、文学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素养高度,这样的高度需要人们预付一生的生命,达到最后的“人书俱老”,这也正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最大区别之所在。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自然万状、胸中块垒、民族品格,都寄寓于这一毫管、这一笔墨。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血脉借助于这一笔墨汩汩流淌。中国书法的这“一划”穿越于天地之间,遨游于古今之时,成为栖息中国灵魂的永恒园地。 翰墨千秋。 (作者肖文飞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理论部主任、博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