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派与少林派、武当派的三足鼎立始于明代,这三派的历史渊源却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可是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这三派起源的记载寥若晨星。目前,少林武术尊崇的创始人是达摩,武当武术尊崇的则是张三丰,峨嵋武术尊崇的则是火龙真人。当然,这些都是传说,真伪很难考证。 关于火龙真人,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次,在东汉、晋朝、唐朝、宋朝的史书中都有关于火龙真人的记载。火龙真人名叫魏伯阳,后世道家尊称他为魏真人、火龙真人。关于魏伯阳的身世及生辰年代,始终还是文化史上一个谜,但是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他是东汉时期的人。 魏伯阳赠予后人唯一的礼物,就是他的千古名著:《参同契》。魏伯阳撰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修炼丹道的原理与方法,证明人与天地、宇宙有同体同功而异用的法则和原理,阐述人为的修炼可以升华而成神仙的传统学术。魏伯阳以《周易》的理、象、数子部分和周、秦到两汉的五行、干支学说,以及道家老子传统的形上、形下的玄学原理,为丹道的修炼程序做了一套完整的说明。所谓《参同契》,便是说丹道修炼的原理与《周易》、《老子》的科学、哲学的原理是同一功用,是“如合符契”的。 到了唐朝末年,峨嵋山万年寺的道人根据《参同契》一书中的理论,参照山上猴子的动作身法,模仿灵猴的搏斗动作及其他兽类相争的姿态,创编出了火龙拳。火龙拳究竟是以火龙真人命名,还是有其他意义,现在还无法确定,目前比较可靠的一种猜测来源于《山海经》。据《山海经》记载:夸父生西域,西域生先农,先农始生羌狄。羌狄是最古老的蜀民族,其图腾是龙。巴蜀在中国的西南,从五行来说,南方属火,羌狄则属于巴蜀,所以叫火龙。 关于火龙真人开创峨嵋武术由于找不到确切的记载,因而从学术的角度讲并不十分可信。在民间关于峨嵋派起源的传说则更加纷繁复杂,其中流传最广泛的就是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所记载的郭襄创立门派的说法。 据金庸书中所讲:南宋末年,襄阳大侠郭靖与妻子黄蓉力拒蒙古兵,独守襄阳。他们的二女儿郭襄武功驳杂、行事任性,素有“小东邪”之称。郭襄15岁时在黄河风陵渡口见到了神雕大侠杨过,心生爱慕。在杨过、小龙女与众人分别后,郭襄一直行走江湖,希望能与杨过碰面,却始终没能再见。在40岁那年,她忽然大彻大悟,在峨嵋出家为尼,从而开创了峨嵋派。 这个结论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它出自中国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笔下,并因《倚天屠龙记》的大量发行而广为传播。由于金庸本人巨大的影响力,他笔下的野史往往被很多人误认为是正史。因此,峨嵋派是女侠郭襄所创之说使很多读者笃信不疑。但实际上,《倚天屠龙记》中的说法并没有任何史实依据。 除了这种说法外,峨嵋拳谱还记载了一段无名道姑创立峨嵋的传说:“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师善技击,善研各家拳法……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拳,后弟子至山,偶谐其音,始称。” 《开封方志》(1989年2月)中的《峨嵋拳在开封》一文也认为:峨嵋武术起源于一名道姑。据记载:明朝时期,一位道姑在河南登封少林寺学艺。几年后,道姑出家到南海普济寺,路途中与别人较量武技,感到老师传授的接手打法力不如男子。她到普济寺后又与一名女子交手,这位女子虽不如她的功夫,但攻中有退、退中有打,而且不招、不架、不格、不拦,使道姑无可奈何。这位道姑大受启发,最终研练各家拳法,博采众长,创出了“手如三春杨柳,步如风摆荷叶,出手似闪电,发力如雷霆”的不接手打法。由于此拳为女子所创练,故称为“娥眉拳”。 当时,道姑还曾到四川峨嵋山传授娥眉拳,因“娥眉”同“峨嵋”两字谐音,因而后人又称其为“峨嵋拳”。 虽然有很多记载认为峨嵋武术起源于一个神秘的道姑,但实际上峨嵋武术并不是女人所创编的武术流派。因为峨嵋山历史上没有尼姑,有女尼是近代的事情,所以由师太或道姑创立峨嵋武术这一说法并不可信。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峨嵋武术起于战国,成于南宋”,这一论述得到了许多峨嵋派传人的一致认同。 据《乐山市市志》记载: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伐蜀,蜀王战败被杀。秦灭蜀后,遣大批富豪、文人、艺人,移民进入四川。由此,大量的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武学、艺技流入四川,从而使峨嵋武术得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丰富。 富豪贵族为显示自己财富、身价等心理要求,让武士、下人和百姓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搏斗、角力、手搏比赛,进而深化了武术的技击性。宫廷、贵府为满足视、听觉感官的享受,把技击动作进行了艺术加工,搬上了舞台。在民间,应民俗、民风的延习,劳动人民为消闲、娱乐的需求,把各种技击手段、方法、技巧编织成流连生动的套路。比较典型的是集技击、艺术为一体,又广为流传在巴蜀民间的、传承春秋战国时期的“巴渝舞”。如今在峨嵋山各地出土了大量战国青铜兵器,在各种岩墓、陶俑中也常见到各种武术舞蹈,由此可见当时的习武之风。浓厚的习武之风为峨嵋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峨嵋武术套路的雏形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据《乐山市市志》和《四川武术大全》记载:峨嵋武术的创始人是司徒玄空。司徒玄空,号动灵,耕食于峨嵋山中。他模仿猿猴动作,在狩猎术基础上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通臂拳”,跟随他学习的徒弟很多。由于司徒玄空常着白衣,所以徒弟们称他为“白猿祖师”。他还是有史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 到了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先后传上峨嵋山,宗教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武术的发展。高僧、道士汲取仙山道教的动功和佛教禅修的静悟,逐步发展、完善了动静结合、内外兼修、长短相应、刚柔相济的武功。道士们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练法门,达到意与气连、气与神合的境界,形成气功,为的是祛病延年以求长生不老。僧人除了参禅打坐,也常常练拳踢腿、舞枪弄棒,他们将道教的养生气功和山民的狩猎技艺糅杂在一气,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僧门武术。 渐渐地,有一些身怀绝技的武士也加入了峨嵋山的道佛之列。据明人方汝浩的《禅真逸史》记载:北朝东魏孝静帝年间,武将林时茂来到山中峰岭修炼。这位战功显赫的“镇南将军”,法名太空,号淡然。因受权贵迫害避祸于峨嵋山,他在经课之余将自己的精湛武功传授于年轻僧人,一时山上武风盛行。 宋朝以后,峨嵋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习武的僧人很多。南宋建炎年间,峨嵋山白云禅师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的机理,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融合,创编出“气桩功”,因共有十二节,后人便称之为“峨嵋十二桩功”。南宋时期的另外一名僧人德源长老则是峨嵋武术自成流派的重要人物,他在峨嵋山时,因山中多灵猴,于是模仿猿猴腾跃动作,编出一套猿拳。由于德源和尚眉毛纯白,所以被人称为白眉道人,因而武术界又将猿拳称作“白眉拳”。明代著名的爱国将领、右都御史唐顺之的《荆川先生文集》卷二记载:“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险中呈巧众尽惊,掘里藏机人莫究。”白眉拳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武术精湛的保留拳法,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武术文化遗产。白眉道人还写了《拳术》一书,从理论上对峨嵋派武术做了系统的总结,是峨嵋派武术发展成熟并自成体系的标志。该书从宋朝起一直辗转流传,直到1983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期间,还有人见到过,但目前已经神秘地不知下落。但峨嵋派武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型于南宋,已经成为无可非议的历史真相。 明清时期,佛、道两家相争使峨嵋武术有了空前的发展。峨嵋派的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的技法,在明代时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在全国武林中,峨嵋派的剑术和枪法是最著名的。峨嵋剑动作严谨、招式凶猛、击法明快、以巧取胜。峨嵋枪也独具特色,曾经师从朱熊占学习枪法的吴殳写出了著名的《手臂录》,精确地阐述各种峨嵋枪法的精要。他写道:“西蜀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穴室,峨习两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驾并。枪法一十八札,十二倒手,攻守兼备,破诸武艺。”由此可见,峨眉枪法变幻莫测、精妙绝伦。峨嵋枪法中还有治心、治身、动静、攻守、审势、戒谨、倒手等技法,大大地丰富了中华武术的理论。 峨嵋派在传承中善于吸收和融会其他门派的功法,也给其他门派输送了血液。他们在相互切磋中取长补短,不断推陈出新。隋代末年,云游到峨嵋山的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云昙,就曾将少林拳法传授给了峨嵋僧人。 到了清乾隆年间,善擒拿术的江西武术大师杜观印还曾来四川传授过“杜门拳”。峨嵋太空和尚、神灯法师和清虚道长,云游四方,参师访道,与少林、武当高手交流,领悟到各派之精要,苦心磨砺,练就了“子午门”拳法;民间则有董海川来峨嵋山学八盘掌,创八卦掌,现在田氏八卦掌传人也记录了该拳与峨嵋武术有较深的渊源。 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峨嵋派正式形成了内外兼修的武术,在中华武术这一大体系中与少林武术、武当武术一起被称为三大武术流派,峨嵋山从此也被世人称为武术的发源地。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峨嵋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少林派、武当派相比较,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内外兼修。其实,这三大派各有精微造诣,都讲究内修外练、体用兼备,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少林派由僧人所创,特点是大开大合、硬攻直上、抢先进攻,以腿法著称,善于先发制人,属于外家拳;武当派为道士所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动静结合、借力打力是其主要特点,属于内家拳;而峨嵋派则为道、僧共创,更加注重内外兼修,它既重视内气的修炼,又讲究形体的结合,似快而慢、似柔而刚、刚柔相济、长短并用。 近年来,少林派凭借电影《少林寺》风靡全国而鹊声再起、雄霸江湖;武当派奋起直追,也有了一定的规模;相对来说,峨嵋派反倒薄弱得多。为了振兴峨嵋派武术,峨嵋山地区先后设立了四川省武术馆,成立了四川武术协会;由乐山大佛文武学校组成的“武术表演团”,多次在峨嵋山、成都、重庆、深圳和香港等地表演以彰显峨嵋武术。2002年9月,在乐山第四届国际旅游大佛节中,于峨嵋山举办了“少林、武当、峨嵋三大门派武术精英赛”,以促进峨嵋派武术的振兴,一时高手云集,赛事精彩纷呈,为更多人了解峨嵋派武功打开了途径。 峨嵋武术在海外也有流传,英国有黄纪富、史密斯等人成立的“国际白眉武术联合会”,美国有陈坚、陈朝辉父子创立的武术馆,意大利也有徐浩建立的武术馆,加拿大的李蓉创办了武术气功保健中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声震四海的峨嵋派武术一定能再创辉煌,与少林派、武当派并驾齐驱,使峨嵋武术这一中华瑰宝得以发扬光大。 (本文转载自《中国世界武术文化》,作者华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