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少男少女行冠礼或礼以示成人后,会由主宾、正宾为其取与本命涵义相关的字,从此以后不再直呼其名,改称其字以表其德,后来亦称字为表字。表字起源甚早,于商朝就已有痕迹,周朝时发展并且盛行开来,遂形成了在冠礼与笄礼中的一环。表字承袭了中华文化由古至今的传统,至今仍有沿用者。 由于古人对礼仪的重视,所以在名与字的称呼上是非常有讲究的,在古代日常的交往中,对不同的人各自都有着不同的称呼方式。一般而言,名被用作谦称,如长对幼、上对下的称呼,只有交往非常密切并且关系亲密的平辈才会直呼对方的名;而字多被用于下对上、幼对长,在平辈之间互相称呼字是非常有礼的表现。若是提起他人时直呼其名,在古时候是一种极无礼的行为,而直呼长辈或君主的名更是大不敬的举动。 古人取表字,一般不过两言字,一言字者如屈平、字原,称屈原;两言者如袁崇焕、字元素,称袁元素。取表字时候古人也十分讲究,需要通过分析与研究,例如按照家族兄弟长幼排行取字者,多按“伯(孟)、仲、叔、季”,如三国孙策字伯符,其弟孙权字仲谋,可以由此看出孙策为长子,孙权为次子。除了按照家中长幼取表字,也有使用“子”字组合其它字作为表字的,如司马迁字子长、杜甫字子美。 除了以上两种最常见的取表字的方法,还有取与名意义相同、相近的表字者,如张衡字平子、班固字孟坚;有取与名意思相近但并不相同,与名相辅相成的表字,如陆机字士衡、陈琳字孔璋;有取与名意思相反的表字,如朱熹字元晦、王绩字无功;有取与名同出一句话中、意义顺畅作为补充修饰作用的表字,如赵云字子龙、曹操字孟德;还有取延伸名意思的表字,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等。 成年男性取表字,成年女性自然也有取表字的,《礼记·内则》中就由记载:“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女子行笄礼时也有正式的取表字的仪式,但由于史籍里对女性的记载较少,如王墙字昭君、吕雉字娥姁等,传世的不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