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山座落在桂平市城区以南35公里的麻垌北面8公里处,海拔650米,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宋代开始在山上修建寺观,明代以后成为游览胜地。明崇祯十年(1637年),徐霞客曾到此考察,并写了《白石山游记》。“山之东为独秀峰,孤峰插天,西为莲花蕊,又称鹅头峰,奇怪险阴,是白石山的主峰,山麓有寿圣寺,炼丹灶,不远处还有飞鼠岩,都是吸引游人的奇特景观。” 白石洞洞厅飞石凌虚,千奇百怪,洞顶滴水,溅玉跳珠。往前行约百米,左有高3米多的石楼。楼口右边上方有一“棋盘”自石壁飞出,“残局”尚存。楼上石壁有石龙两条,鳞片玉甲,依稀可见。下楼往前行,便见众多钟乳、石笋,如玉树琼林。明张其绪游白石洞天记:“……历重门数十,乃登石楼,楼高丈余,上有石柱二,色白如玉,晶莹若鉴,一立一卧,大十五、六围,长二丈许,柱端有五代时泰崇正游此,墨书字,大如拳。楼之三面皆石壁,文彩陆离,夺人心目。其一临水,水声澎湃,无异江河,势不可渡。” 由楼往前,即闻流水哗然,陡壁下流水湍急。上有“天河在此,游人止步”8个大字;右边石壁有很多古代游人题词,虽年代久远,但仍如近作。据说,过此往前还有第二道天河,水深河宽,难以涉渡,未闻有问津者。往回走,进入右边一洞,不数十步,便是“别有洞天”。洞前石如白玉,参差错落,状若梯田。由此匍匐行数步进入第二洞厅,钟乳倒悬,石梁凌空。迎面还有高约6米,宽约1米平整的白色石板两块,酷似屏门格扇,直立于石台之上,俨然人工宫殿,宫殿上又一石洞,高大宽敞,攀援可上。从洞口算起,这可以说是第三层石楼,整个白石洞是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未被发现者还不知几许。白石洞诸多大自然雕凿的艺术珍品,赋于游者无尽的乐趣。 按《桂平县志》、《中国道教洞天福地》、《御订道教大字典》以及大量有关道书记载:白石山,是道教所尊崇的三十六洞天之一的第二十一洞天,号称“白石洞天”,名曰“秀乐长真之天”。白石洞作为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二十一洞天,号琼秀长真之天。相传商朝彭祖在此修炼成道。唐以来,名流多游于此,唐代有,曹唐;宋代有,白玉蟾,文婉(女);元代有,周叔权;明代有,胡松、刘藩、戴本孝、张其绪;清代多人。洞中题诗词颇多,唐代有,曹唐作《小游仙》诗“白石山中自有天,竹花藤架隔溪烟,朝来洞口围棋了,赌得青龙值几钱。”明代,戴本孝作《白石洞天歌》:“历阳有山名白石,相传是石彭铿宅,号为橘秀长真天,天外长有游仙迹,大历道士商栖隐,绝粒其中叽桔华。” 它还是历代道教徒修炼、弘道、阐教的场所。“山之奇形怪状,异常雄伟壮观,石峰峦特,拔地而起,包含显示了道家所说的“阴阳”之象,两峰并立,直插云空,势如玉笋朝天,千年古树,貌于天然,奇峰怪石,秀雅雄观!白石山集:幽、奇、雅、险、静于一体。” 明、桂平县官杨大节曾于悬崖峭壁之上题下“白石洞天”四个一丈方圆的大字,令后人惊吓不已,并有诗云:“乘庆磨崖十八年,聊将名姓立崖前;山间自有生花笔,倩我狂歌塞洞天。”清顺治年间桂平县官蒋松志诗云:“石峰晴起拥双环,云际参天不可攀,地劈灵源称洞府,天留图画出名山。”清康熙桂平县官李日彤诗云:“白石山高瞻远景,心旷神怡对浔城;道家仙境真玄妙,只惜此身居仕铭。”清乾隆年间桂平县官吴志绾诗云:“千寻起律兀,中秀此为断;卓菀孤翠顶,独写风和月。”清嘉庆年间桂平县官黄体正赠道士陈清宗诗云:“白石洞天即仙境,悟道修真露帝庭,升天不信无阶级,透出风云数十层。”由此可见,白石山的确是道家修真悟道之仙境——洞天灵窍所在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