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医道药 >

质源 阳质性致病内因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空净
    人体内的质性物质是气和血两大类,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质性物质,气为阳,血为阴 ,气是隐态的,血是显态的。这两大类质性物质共同构成阴阳,与物源性的组织器官、经络 系统,玄源性的生理情志、全息系统共同维系着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气血失常,是概括气和血这两类质源 性物质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人体的气和血循环于全身内环境,是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
    如果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是,气和血又 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此,脏腑发生病变,不但可引起脏腑本身的气血失常,而且还会 影响波及全身的气血,从而引起气或血的病理变化。
    
    所以,气血失常的病机,与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 病机的基础。
    质源 阳质性致病内因
    传统中医 学以“气”高度概括隐显生命精华物质,《素问·遗篇· 刺法论》说:“正气 存内,邪不可干。”认为正气 不足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本原因,中医 的病因学很重视人体 的正气 ,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 旺盛,气血充盈,能够卫外固内,病邪就难以侵入,疾病 也就无从发生。
    《素问·评热病论》中说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在人体正气 相 对性地虚弱时,不能卫外固内,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 才可能乘虚而入,使人体的阴阳出 现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导致发生疾病。
    《灵枢·百病始生》中曾说:“风主雨寒热, 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 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由此可见在疾病的生成中,正气 不足是疾病发生 的内在主要原因。
    中医 学认为邪气 是发病的主要因素,用邪气 一词高度概括疾病的内因 和外因。中医 学重视正气 ,强调正气 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不排除邪气 对疾病产生的特殊重要作用。
    
    邪气 是发病的外部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邪气 甚至可能发挥主导作用。例如在高电压、高温 、低温、枪弹、毒剂、毒蛇虫咬伤等情况下,即使正气 是旺盛的也难免被伤害而产生疾病。
    其次还有疫疠之邪,烈性传染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指出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说明了多种传染病的发生,是一种能量较强大的邪气 , 对人体能产生强作用力,因而《内经》中指出应当“避其毒气”,趋吉避凶,进行预防。防 止疫疠类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和大面积的传播。
    正气 的盛衰,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产生和不产生。正邪相争,是指人体正气 与致病邪气 的斗争,这种正邪的斗争不仅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否,而且还影响着疾病的发展 和转归。
    在正邪的斗争过程中,如果邪气 偏胜,正气 相对不足时,邪气 胜于正气 ,就会使脏腑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经络阻滞 ,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正能胜邪就不会发病,当 邪气 侵袭时,正气 能立即调动起来抗邪,如果正气 强盛,抗邪能力强,那么病邪就难于侵入 机体内,或者虽然被侵入,但是短时间内就被正气 及时消除,未能产生病理反映,就不会发 病。
    自然界中实际上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邪气 致病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接触的人都会发病,这就是正能胜邪的结果。修真养生具有强大的预防和治疗功能,正是前人洞察了正气 在生 命中的关键作用,以气为根本环节,重视精、气、神三元素的培生和转换,因而正气 内存邪 不可干,能较全面地预防和治疗各类疾病。
    1、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包括由于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而导致气的不足,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气的运动失常等。前两者多表现为气虚,后者则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 气机失调病理变化。
    气虚,是指元气过量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防御抵抗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失养,或者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导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原因产生。例如:精神萎顿,倦怠,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等,都是气虚的具体表现。
    气和血、津液的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在气虚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波及血和津液,导致 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或无故流失,从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种病变。
    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性变 化。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人体脏 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经络以及气血阴阳的相互关系,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维 持着相对的平衡。
    如:肺的呼吸和宣发肃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心肾的阴阳相交、水火 既济: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以及肝主升和肺主降等等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都是气的 升降出入运动正常的具体体现。
    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则能影响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 方面功能的协调平衡。如果气机失调,可以涉及到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各方面 的多种病变。
    气机失调可概括为:
    气滞,气的流通障碍。气逆,气的上升运动过强或下降运 动不及。气陷,气的上升力量不足或下降力量过强。气闭,气的外出受阻。气脱,气不内守 而外脱等。
    气滞,就是指气机郁滞不畅。主要由于情志内郁,神运无力,或者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到气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障碍。如果气滞于某一局部,可以引起胀满、疼痛,典型时可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
    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 用,因此,气滞不仅可见于肺气壅滞、肝郁气滞,或脾胃气滞。而且,肺、肝、脾、胃等脏 腑功能的障碍也能形成气滞。
    气逆,指气机的升降失常,脏腑气逆上的病理变化。多由情志所伤,或者饮食寒温不适 ,或因痰浊阻滞等原因所致。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
    如果在肺,则引起肺失肃降 ,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
    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
    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而易怒。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而又为 藏血之脏,因此,在肝气上逆时,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窍而致 昏厥。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逆于上,使人晕厥”。一般地说 ,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都可以导致肺 气上逆;胃虚失降也能导致胃气上逆。这都是因虚而气逆的病机。
    气陷,是气虚病机的一种 ,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机体内脏功 能的相对恒定,全赖于气的正常升降出入运动。所以,在气虚而升举力量减弱的情况下,就 会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
    由于“人受气于谷”,气生化于 脾,脾主升,而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在脾胃气虚时,更易导致气陷,故气陷常称为 中气下陷,中气是脾胃之气的合称。还可伴随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语 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
    气闭和气脱,都是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多为厥、脱等重证。气 闭,大都由于浊邪外阻,或因气郁极甚,甚至气的外出亦为所阻,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 状态。
    例如,接触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闭厥,突然精神创伤所致的 昏厥等等,其病机都属于气的外出受阻而导致气闭。
    气脱,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正气 的持续 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原因,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而致气脱,从 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实际上是各种虚脱病变的主要病机。
    2、体质 与正气 的关系
    《灵枢·五变》中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 善病痹。”致病因素外邪的存在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先决条件,正气 不足或相对不足是疾病产 生的内在根据。
    由于人的体质 不同,所以对于外邪也有强弱不同的易感性。一般来说,体质 和精神状态决定着正气 的强弱。
    《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出,有刚有柔,有弱有强 ,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前圣已经认识到先天禀赋的不同决定着个体差异的存在。
    禀 赋强者常体质 比较壮实,因而脏腑功能旺盛,精、气、血、津液充足,其正气 充足。体质 虚 弱者,大都伴有脏腑功能减退,精、血、津液不足,其正气 也减弱。
    体质 的强弱与先天禀赋 ,后天的饮食调养和身体锻炼有关。一般说来,禀赋充实的,体质 多壮实,要注意后天的养 护;禀赋不足的,体质 大多较虚弱,但是还要看后天的弥补,结合后天饮食营养和养生体育 锻炼。
    合理的饮食和必需的营养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饮食量的不足,缺少必要 的营养,就会影响气血的化生,可以导致体质 虚弱。
    但是如果暴饮暴食,也会损伤脾胃。饮 食偏于某类嗜好,就会使体内某些物质偏盛过多,某些物质未能摄入而不足,从而影响正常 生理功能,不利于增强体质 。养生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以使人体的气血畅通,体质 增强 。但是过度的安逸,也可以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退,导致体质 虚弱。
    3、精神状态与正气 的关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过:“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疾病的生成,内在原因主要是人体内的各种精华 和隐显之全息信息不能守于内,而是逸于外,纷扰外耗,内部气机则乱,病由此生。
    精气神 的状态是受后天情志因素的直接影响的。情志舒畅,心无妄想,精神愉快,就会气机畅通, 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正气 旺盛;如果情志不畅,心妄意乱,精神抑郁,就会导致气机 逆乱,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正气 减弱。
    因此,平时要注意精神调摄,修心定意, 保持思想上的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就能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所以,调摄精神,修心 养性,除妄安内,就可以增强正气 ,从而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的说来,人体小宇宙中生理组织物源系统,生理组织质源 系统,生理组织玄源系统, 三位一体共同形成的正气 ,是正常生命机能的基础。正气 的强弱则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据。
    体质 和先天后天的精、气、神状态,可以影响正气 的强弱。体质 壮实,情志舒畅,精气神旺 盛,就能使正气 充足,抗病力增强,邪气 也就难于入侵,即使受邪气 干扰,病邪也容易被祛 除,病程将明显缩短。
    例如练内功者可能偶有感冒发生,但是与常人比较,则具有病程时间 短、症状轻、用药少、易康复等特点。这就说明正气 的强弱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 忽视的内在根据。
    (转载自道德九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