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医道药 >

道医(五)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二、神形合一原则
    道教主张神形合一,传统中医学也主张神形合一。一般认为二者从本质意义来讲是有区别的,即认为道家的神形合一是为了 “白日飞仙,肉体成仙”和 “神与虚无结合,修真成仙”。传统中医学的神形合一是指精神与形体的结合,是调摄精神与保养身体的医学范畴。
    毋容置疑,修炼成仙是道教所主张神形合一不可回避的目的,但与原始鬼神论还是有本质的区别。《道藏•玄宗直指万法同归》指出“存思想化之神,此神随用殊致,触处滞碍,故出之必离根本智,多与鬼神为邻”,与佛教“形灭神不灭”的“修行超度”有明显分野。《性命圭指》说:“若双修性命者,所出乃阳神也。阳神则有影有形,世所谓天仙是也”,性命双修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德经》),将人的形神合同于虚无的境界,是返朴归真思想更深层次的转化。因此,尽管道教神形合一具有宗教神学思想的一面,但不可否定其中包含道教医学关于神形共养的积极方面。
    
    著名道教学者嵇康指出“形持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养生论》),说的是无形便无神,有形无神就如同植物。所谓形,是指生命的物质形式即组织器官的外在表现。所谓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体现。道教强调形神、性命双修的前提是修其“德”,“修之身,其德乃真”,“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道教的伦理观不仅对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方式会发生重大影响,而且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前提,只有“厚德”才能“载物”。同时,道教又提出了“清静虚无”的思想,“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其积极意义就在于让人清心寡欲、心神平安,“驰骋攻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意思是嗜欲则扰动神气,嗜欲高、大而达不到,将会伤神致病。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社会、心理、医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对道教“以德立身”、“清静无为”的思想予以极大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对离、退的老同志,事业受挫的各界人士乃至腐败堕落人群的调查研究表明,身份变更或事业受挫之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充分证明“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机体能否适应外界刺激因素造成的反应,不仅取决于“形”的生理调节能力,同时还取决于“神”的心理修养水平。著名道教大师张三丰对神志修炼颇有见地,他在《云水三集》写道“清茗清香清道心,清斋清夜鼓清琴,人能避浊淡清静,跳入云山不可寻”。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是健康长寿的真谛。即使是人染疾患,也要先治其心,《太平经》说:“夫人神乃生内,返游于外,游不以时,还为身害,即能追之以返,自治不败也”。这些都非常明了地指出神志在调性养身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神形修炼在道教医学中主要表现在导引术。道教认为精气是构成形体的物质基础,“精气者,万物之本,全其形则生,养其精则全形,形全则神全而无病”(《不居集血证全书》)。导引术是道教的炼形之法,也是修行养神之法,讲究的是通过精气的摄养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而胎息调形是道教导引术的最高境界。“三十六咽,一咽为先,吐维细细,纳维绵绵。坐卧亦尔,行立坦然。戒于喧杂,忌以腥羯。假名胎息,实曰内丹”(《胎息铭》),这种通过修炼还原为胎儿的特定呼吸方式及特定的调神方法,所要求的是道人们经由信仰进入到身安心定,通过调息使身心进入融为一体的境界。道教的这种胎息导引术与中医气功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作为心身调理的技能手段,中医气功也强调调息、调心、调身的合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从中便可以看出道教导引术与中医气功从技能角度上的共同之处。作为一种对身心的主动调理,其功效主要在改变身心的内外环境,达到养生与临床标本兼治的目的,气功疗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得到广泛运用,诸如华佗创立的“五禽戏”以及“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健身气功都是源于道教导引术和中医气功发展而来。诸多道教大师对神形合一在医学中的作用与意义均很有见地,并著有专著,具代表性的有嵇康的《养生论》、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道林养生》、司马承祯的《天隐子养生书》、张三丰的《云水后集》等等。他们认为,养神而为之调形,神明则气顺,气顺则精生,脏腑各安其位,各施其职,是任何药物与补品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
    中医学认为,神形合一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人体既有复杂的生理活动,同时还有复杂的思维和情志活动,形与神的活动始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与此同时,这种形神互动活动与外部因素和个体的心理素质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密不可分。外部因素涉及到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等等;心理素质既涉及中医所称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的变化,也涉及道佛两教所称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的“爱、恶、欲”变化,更涉及到人类的高级理性智慧和人格修炼。《素问• 生气通天论》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形与神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偏离和紊乱而产生各种障碍和身心疾病,所以说,神明则形安,正“通”人才“和”。现代科学将神形合一解释为形态与机能的统一,认为人的精神心理状态既能防病,也能致病,同时还能治病,并兴起由心理学和免疫学、内分泌学等整合的新兴学科。从生理的角度讲,揭示了大脑思维活动与免疫、内分泌的关系;从病理的角度来讲,揭示了精神心理活动对生理功能兴衰产生很大影响,这方面都说明了致病因素与调治手段的关联关系。
    道教以追求长生成仙为修炼目的,习炼胎息导引术乃修道基础,历代高道真人均享高寿。有专家根据可考资料,从公元前472年到公元1910年间,对中国儒、释、医、道的历史人物生卒年代进行了考证统计,结果平均寿命为儒家62.51岁、释家68.22岁、医家73.22岁和道家81.12岁,在中国古代平均寿命约27岁的年代,这其间道人与俗人的平均寿命不仅悬殊如此巨大,且很多高道虽逾百岁犹如青壮,即使辞世时,也是仪态安详,无疾而终,在世界历史上都极为罕见。究其缘由是道人们在信仰和信念中完成了神形合一的修炼,步入了超凡脱俗的至高境界,从另一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神形合一修身养性术的优越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