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道医养生笔记丨小雪时节话寒邪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吕方舟 参加讨论

    文/吕方舟
    小雪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一般多在每年的11月22日前后。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以刮西北风为主。西北风带来的冷空气让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始有了明显的降温,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降至0°C以下,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常伴有入冬的第一次降雪。但是,此时的降雪,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的“十月中(指农历十月),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也”,此时天地之间水气为寒气所迫而成雪,故名小雪。可以说,小雪一节,实是“顾名思义”。
    
    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资料图)
    驱寒养生,过犹不及
    古人认为,小雪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阴阳应象大论篇》载:“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地交媾而成云雨,继而成虹,此时天地闭塞不通,阳气闭藏,万物闭塞,故不见彩虹而成深冬。小雪时节,寒气主令,今儿我们就来聊聊可算是最为常见的病邪——寒邪。
    
    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资料图)
    不过,需要先说明的一点是,我们现在保健养生都喜欢“驱寒气”,但实际上,寒气本身也是维持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人认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所谓的天地之气乃阴阳二气化生的具有不同特性的六种气,分别是厥阴风木之气,少阴君火之气,少阳相火之气,太阴湿土之气,阳明燥金之气,太阳寒水之气。若只有火热之气而无寒气,则若有天无地,有日无月,阴阳乖逆,不利健康。而我们所谓的“寒邪”则是指寒气太过,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需要进行处理的部分。故“驱寒养生”务必适度,切记过犹不及。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那么,“寒”有什么致病特点呢?首先是“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伤阳气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寒邪伤阳气这个过程有两种,一种叫“暴作”,一种叫“缓作”。暴作可以简单理解为急性的情况。比如今天降温,但衣着不够,受寒感冒了;或者贪嘴吃了冰淇淋,一会儿肚子不舒服腹泻了。“暴作”是由于机体气血不足,正气不足以抵御寒邪所致——注意,这里“不足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你的正气与寒邪的程度差别。同样吃一个冰淇淋下去,有的人不腹泻,有的人腹泻,这就是机体本身正气差别所致。因此预防暴感寒邪而作疾病,关键在于提高自身正气。当代许多女性盲目追求骨感美,过度减肥,以至于气血大虚,冬天出门都要带个坐垫,不然就要痛经腹泻,此实在太过了。丰瘦合宜,肌肉有度,这才是应有的健康形体。
    
    寒邪伤阳气(资料图)
    至于“缓作”,则更容易被忽略。许多人不知不觉之间就出现了“虚寒”的情况——比如,也没见经期吃生冷之品,怎么忽然就宫寒痛经了;以前还能喝点冰镇啤酒,怎么现在稍微凉一点的食物就受不了了。需知,人体阳气是有限的,消耗一分,便需要时日才能回复,比起暴感寒邪,每日生活中不注意,时不时受寒——比如长时间习惯喝冷饮,或者早上起来喝冷开水;又如进食过多的生冷水果;亦或是天冷之时不及时增加秋衣秋裤,或者长期光脚在地上走,使得下肢冰凉等等——这种行为往往使得阳气没有足够的恢复时间,不停地被消耗,故而更加伤身。且由于这种缓慢的消耗过程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像暴感寒邪那般有明显的症状,可以提醒人们及时修正不良行为。这种缓作伤寒,往往发病之时已经是一些比较麻烦的疾病了。
    合理添衣,注意锻炼
    另外,在生活中,寒邪与风邪、湿邪多有兼夹致病,这也是需要留意之处。寒邪往往与温度有关,降温之时大家也都懂得添衣加被,本不容易受寒,但风邪善行数变,最能令毛孔、体窍开泄,进而使寒气入体,所谓“风开路,寒进入”是也。冬天衣着,躯干四肢自然裹得严严实实,但口鼻、颈部、脑后等部位往往失于顾护,以致感受风寒。在我国南方,很多小孩往往因为家长给他们穿得太多,运动之后反倒热出一身汗,毛孔舒张,风寒由此入侵而作感冒。寒邪伤及阳气之后,会引起脏腑功能衰弱而致水湿停留,这在沿海地区更为常见。湿邪同样也会伤及阳气,且往往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使得人体不能及时吸收营养、化生气血,故寒湿交裹,往往疾病缠绵难愈。
    
    合理添衣(资料图)
    因此防寒,从根本上讲是时时要注意锻炼,增加抵抗力,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次在冬季要注意避寒就温,不仅仅是要避开那些短时间内大量刺激的寒邪,更要小心每日不经意间的受寒——不一定要每天起来喝生姜水,但不妨记得“不可不饮,饮必热水”。不仅要注意增添衣物,更要注意衣着适度且全面——不要求穿多厚,能够挡风保暖,身子觉得不冷即可,但务必注意要把缝隙之处遮挡起来。
    预防受寒,适度进补
    寒邪另外还有两个特点,即寒性凝滞,寒主收引。寒气秉冬季闭藏之气,故侵袭人体之后也以气血滞涩不通,肢体拘急为主。“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经气凝滞,则易产生各种类型的疼痛,因此寒邪致病,往往有疼痛的表现,反过来说,如果身体常有疼痛,譬如痛经、胃痛、腿脚抽筋疼痛,往往也要考虑自己是否有保暖不及、受寒的情况存在。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受寒”在当下是不明显的,例如有的女性为了美丽,冬季裤子偏薄,当时问她是否会寒冷,她表示不会,甚至触摸局部皮肤温度也正常,但往往这样穿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痛经或者腹痛、腰冷痛的情况。如果会有这些拘急疼痛的反应,其衣着还是应以“穿得不够厚”计——即便当下并不觉得寒冷。
    
    冬吃萝卜夏吃姜(资料图)
    另外寒性凝滞气血,往往多发于形体远端以及肌肉薄弱之苗窍处。上面说了“不通则痛”,反过来,“通则不痛”,气血运行旺盛之处,入胸部、大腿等,往往不容易出现寒滞经脉的情况。但肢体远端的手指、脚趾以及耳朵、头部的风池穴、风府穴、太阳穴等地方,由于肌肉不足,气血运行也相对不旺盛,易受寒邪所凝滞。故冻疮、痹症、麻木不仁等情况往往易在这些地方发作。因此,冬季防寒保养,尤其需要在这些边角地方下功夫。
    寒性凝滞收引,对人体气血及养生保健的影响,还有一个值得特别一提的地方。寒之收引凝滞,实际上是天地“闭藏之气”的一种表现。此时人体阳气从体表收进脏腑,故出现四肢阳气弱,脏腑阳气足的情况。阳气足则功能旺盛,因此人们主张冬季进补,一方面是因为吃些温热性的食物能够驱寒,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冬季脾胃阳气旺盛,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也正是因此,人们往往在冬季会更有食欲一些。但是凡事过犹不及,阳气内藏虽然能让脾胃功能提高,但同样的阳气本身也运行较为迟缓,进补过多,反倒会滋生内热。很多人冬天进补,之后反倒各种上火,口臭、便秘、口腔溃疡、睡不着觉、燥得慌,就是进补过度湿热内生所致。古人讲究“冬吃萝卜夏吃姜”,姜有散寒之功,夏天阳气外浮又贪吃冷饮,故脾胃多寒,需呀用生姜散一散寒;萝卜则是降气、散气、消食之品,冬季进补太过,吃萝卜清火顺气,正合时宜。古人之智慧,实不虚也。
    
    注意祛寒邪(资料图)
    行文至此,我们总结下寒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冬季防寒的关键所在
    寒性收引,凝滞气血,常随风邪侵袭人体,故避寒是首要,尤其是边角部位更需注意防护。冬季不妨善用围巾、帽子,将颈部咽喉处、背后大椎穴、头部的太阳穴、风池穴、风府穴、耳朵等地方遮盖起来,避风避寒。如有汗出,更应及时擦干。老年、幼童、生理期的女性等体弱之人,冬季少碰冷水,家务不妨多用用热水,避免手足冻疮,睡前用热水泡泡脚,通达气血,是个不错的方法。
    当然,避寒的功夫不仅仅是冬天才需要,春夏秋季也应注意不要贪凉,生冷冰品能少则少,避开这些一时间不会发病的寒邪,避免慢性地消耗体内的阳气。冬季可以适当进行温补,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一个很经典的散寒暖宫的食疗方,近几年流行的胡椒猪肚鸡,对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者挺有帮助。但进补切莫贪多,以免变生湿热,反成外寒内热之局,更加不利健康。进补之时,不妨配着点醋溜萝卜,爽口通气。喜欢喝茶的朋友,也可以饭后喝点普洱茶,帮助消化。
    最后,冬季虽然以闭藏为主,但也要适量运动,使气血流通,则经气通达而无病。运动以舒缓的有氧运动为主,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南方地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户外慢跑等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体质强正气足,才是根本的防病祛邪要点!
    (编辑:念远)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吕方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