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欧阳沛 三年未出户牖,自年初于琼海游历归来,多得师友相助,北上京津翼,远至承德,南下途径沪闽苏杭,折回西南,深入云贵川,及渡湘水,返乡于荆楚之地,期间访师问道、遇故交旧知,饱览祖国山川秀丽,了解当地风土民情,处身于历史时间与地域空间中交错之中,凭吊古战场,与古人神游,感慨系之矣。八月底又有幸故地重游,参与海南玉蟾宫“一道一缘,百博百行”活动,虽然不大赞成黑格尔那种螺旋式的历史“圆圈”,但与众多青年博士回到文笔峰的确又有了新的感悟。 与众多青年博士回到文笔峰的确又有了新的感悟 传统与现代不截然对立 严复曰:“大抵少年能以旅行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亦有经略济时之意与之俱起,此游所以有益也。”此番国学之旅,与众多青年才俊探海南民俗、点香祈福、沙滩游乐,吟诗赋歌,相互发明,正可谓是“极佳之事”;活动结束之后,博士们从自身专业学科出发,对未来海南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纷纷建言献策,则是游学 “经略济时” 之有益。由此可见,在海南的南宗道教圣地,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并不是那样截然对立、互相割裂的了,南宗道教宗坛的文笔峰玉蟾宫正呈现一片生机勃发的景象。 南宗道教宗坛的文笔峰玉蟾宫正呈现一片生机勃发的景象。 古人游学亦多矣。如“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的“学二代”王守仁,也有“自是十年,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的“官二代”谭嗣同,还有“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车卒曲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又能自营谋生的顾亭林。但如白玉蟾学道游历“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师访道难,今夜不知何处宿”如此之艰辛悲苦而后又有卓然之大成就者则少之又少。“苦苦谁知苦,难难也是难。寻师访道不知,行过几重山。吃尽风潺雨憾,部见霜凝雪冻,饥了又添寒。满眼无人问,何处扣玄关?”( 《水调歌头·自述十首》)足见其求道修炼意志之坚定。 神圣与世俗不互相割裂 史称其“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后师事陈楠,学内丹,尽得其道法。陈楠仙逝后,复盘桓于罗浮、武夷、龙虎、天台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 又想见其超然于物外的一面。这当然是得道之后的事了,正所谓“有不可释然者寓之于酒,而又不能超然者形之于诗”( 《蛰仙庵序)》,后人只能空洞模仿,得其一二亦足矣。其足迹几乎踏遍南宋每一个领地,“江之东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广闽淮海数万里”(《云游歌》),尽情于山水之间,栖息于孤松之下,与天地日月为伴,乃至于后人不知其生卒年月,“未尝有死,竞莫知所终”。所到之处,必留诗文, “望大江之东,扶剑而长呼,顾天而长啸”(《涌翠亭记》)则又可睹其豪侠悲怆之气,不输魏晋建安之风骨。 白玉蟾《四言诗帖》草书(资料图) 孝可通天感鬼神 “家在琼崖万里遥,此身来往似孤舟。夜来梦趁西风去,目断家山空泪流。”(《华阳吟三十首》)常年在外的海琼子未免偶感思乡之怀,自名号来看就可表明其对家乡的眷念与。据说白玉蟾最终归隐之地即在海南安定文笔峰,至今此峰上还有祖师飞升留下的巨大脚印。聊想到翠虚真人陈楠“丹道既成,复归桑梓”(《 道法会元卷》一百八),看来此事是有可能的了。《论语》所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仙踪不定、受三教之化的白玉蟾当然重视人伦之孝道,这种人伦并不违修道之真。“孝之一字协天伦,信可通天感鬼神。霜满竹林安得笋,心倾泪雨自生春。”(《武昌怀古十咏· 其五》)可见他又把这种人伦上的孝扩大至天地万物之间,足以与天地大道相契了。 南宗道教精神 深得白玉蟾祖师之意的文笔峰玉蟾宫主持陆文荣道长非常强调 “孝”文化在当代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是道;夫妻琴瑟和鸣,乡邻和睦相处,国家鼎鼐调和,岁月年丰时和,更是道!”在玉蟾宫的宫墙院落可见精美的二十四孝图。陆道长还著有《百孝经释评》一书,他把“孝”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源远流长的“祖先崇拜”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华夏民族“敬天法祖”的传统将宗教伦理政治混而为一,“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我们依稀可以在一些乡落村间的大厅之上看到供奉着的“天地国亲师”牌位。白玉蟾在其所著《道法九要》中的解释是:“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 。”故“大孝”对于修道是至关重要的了,也符合“助国安民,济生度死”的南宗道教精神。 道教“唯变所适”,在现代性和国际化视野中将更加包容开放,丰富而有活力。 面对金元的入侵,在南宋偏安累卵之际,“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的白玉蟾以“济世利人”的悲悯情怀而创建南宗道教至当今陆罗星,历经艰难曲折,至此已有八百余年。道教如何以应对当下的挑战以及如何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陆道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陆道长远见卓识兼开明通达,善于聆听和接纳异见,尊重学者而又下心请教,重视培养青年人才,推动道教慈善事业,这在道门中人是极为少见的。 “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系辞》)在危难困境之间不断向前奋进的生生之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伟大精神力量。南宗道教吸收儒释道三教思想,兼容并蓄,在一定程度强化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南宗在天道大化流行而又生生不息的历史创生中崇德而广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道教“唯变所适”,在现代性和国际化视野中将更加包容开放,丰富而有活力。 (编辑:孟淅)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欧阳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