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方舟 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时候雨水增多,万物都被洗得干干净净的,看起来很是清新。可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画面感最强的节气了。清明节仍隶属春季,节气养生要领方面,仍以春季养生要领为主。但“清明”这个词语,确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养生概念。 我们今儿就借“清明”这个词来讨论下养生之“道”。(资料图) 养生之道重于术 应该说,比起具体的养生技巧、要领,传统的道医、中医往往首先讨论的是“生命的本源、生命应有的状态以及如何才是健康合适地度过一生”,这些内容我们称之为“道”,在这些“道”大原则的指导下,医生们才开始研究具体的方术,包括药物、导引、食疗、针灸等养生技巧,即“术”的内容。现代人往往重视具体的术而忽略道,各种养生知识甚嚣尘上,说的也都对,但由于忽略了对宏观的道的把握,往往不能选择找到合适的养生方法。我们今儿就借“清明”这个词来讨论下养生之“道”。 应常在“清静”二字上下功夫,无牵无挂、无动心神。(资料图) 气通血和,百病不生 《黄帝内经》载:“天气清净,光明者也”,清明,即“清净光明”的意思。清净光明是古人认为比较好的一个生命状态。“清”,一方面指“清净”,这个主要是体现在身体上。道医讲究“气通血和,百病不生”,气血要运行通畅,就要求体内没有“浊邪”阻滞,即没有痰、湿、瘀血、水饮这些有形之邪阻塞气机。否则经络不畅,表里不通达,人体之气运行受阻、人体之气与天体之气的沟通不通畅,则易生各种肿瘤、囊肿一类疾病。现代人胡吃海塞、缺乏运动之后导致“三高”进而导致脂肪肝、肝硬化、癌肿等,即是不清净的结果。 “清”另一方面指“清静”,这是精神上的修炼。道医认为人体精气神三者一体的,健康包括了心理、情绪方面的内容。《清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又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不论是用脑过多、思路过度,还是紧张兴奋,还是欢喜开心——一种情绪只要太过持久或者单次刺激程度太大,都会扰乱心神、波动气血导致疾病发生。故欲得健康,应常在“清静”二字上下功夫,无牵无挂、无动心神。 。许多出家人常年茹素,除了对生命的敬畏外,亦是以此追求清“净”生慧。(资料图) 阴阳之道,阳密乃固 与“清”相比,“明”的内涵更为深刻。《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若天与日,使其所则折寿不彰”。阳光普照,方得光明,因此“明”的第一个内涵在于阳气充足。道医认为“阴阳之道,阳密乃固”人体虽然是以阴阳二气共同组成的,但阴阳之中,以阳为主,阳气当遍布人体,绵绵密密毫无缺漏,人体才能在内气血通达、脏腑无病,在外卫气固密,抵抗力强不容易感受时邪生病。相反,阳气不足之人,往往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气色晦暗,实在谈不上“面色鲜明”。 其次,“明”还要求通达而阳光。通达一方面指形体上,气血通达无阻滞,这个与上面的“清静”内涵类似。另一方面则指情绪上的通达。《素问?举痛论篇》载“百病皆生于气……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紧张、焦虑等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气血不畅,而性格阴郁之人多有此情绪,相反乐观阳光之人,往往情志舒畅而气血通达,百病不生。故除了形体上没有有形之邪外,情志上、精神、心理方面的“明”也是需要注意的。 “清”、“明”两者虽然有着不同的内涵,但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可以说这两者关联起来理解,才比较完整。 首先,“清”方能“明”。形体上干净、精神上安宁,人才能通达,才能思维清晰、反应敏捷、明白事理。古人云“肉食者鄙,不能远谋”,道医发现油荤之品进食过多,容易导致痰湿内生,而痰湿内生、上犯脑窍,清窍昏蒙,则神机不清。轻者往往表现为嗜睡、昏沉、脑力下降、反应慢,严重的则会出现痴呆、浅昏迷。现代许多人表示工作时候脑力不济、总是算不清帐,以为是用脑过度所致,但实际上是饮食结构有问题,这种情况往往在运动之后会明显感觉到缓解,觉得神清气爽,饮食清淡后也会逐渐改善。这就是因为运动、清淡饮食使得痰浊之邪得以代谢且较少产生之后,脑窍通利、神识清明。许多出家人常年茹素,除了对生命的敬畏外,亦是以此追求清“净”生慧。 阳气充足、且运行通畅,则自然能够逐邪外出(资料图) 形神一体,方得养生根本 另一个方面来讲,“明”也才更容易实现“清”。阳气充足、且运行通畅,则自然能够逐邪外出,实现“清净”。临床上我们观察到,许多人长期不运动导致高血脂、脂肪肝等情况发生,在基础体质还好的情况下,我们建议他不用药物、通过规律有效的运动及饮食结构改善来调整健康状况,是有很好的效果的。其背后原理实际上就是由于之前的疏于锻炼,导致阳气虚弱且运行滞涩,合理运动之后,体力得到锻炼、阳气日渐充盈、运行逐渐顺畅,进而新陈代谢加快,大小便通利、汗孔打开开始能正常出汗、胃口增加吸收好,自然身体健康强壮起来。这就是“因明而清”了。 总之,“清明”有着很深刻的养生保健内涵,宜清净清静,宜光明四达,两者互为根本,形神一体同修,是很值得大家好好琢磨的。至于如何实现“清明”,大抵“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是不错的,但需得注意,野蛮体魄也要细致讲究,选择合适的运动,总以有氧运动为主,但体质弱者运动量不宜大,可以从传统的导引、气功入手,以免运动过量反倒导致气血亏虚。另一方面,实现精神上的清静通达,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生修炼的过程,以读书识理、知行合一为入门,但读书人早期往往更容易陷入一个多思多虑、过于较真苛责的状态,反而不是无为,故除了多读书以“看清”外,更要在“看透”上下功夫。(编辑:孟淅)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吕方舟,腾讯道学专栏作家。如喜欢本文欢迎转载,但请务必请注明作者与文章出处。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