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袭明居士 修命与修性 《道德经》将万物生成的结构,根据“无名”和“有名”的始母论,得出的丹道修真的性命双修,是从无到有的“母”,靠这个来孕育出万物的本体,叫做修命。再从有到无的复还原始状态的“始”,靠这个复归无极的太虚,叫做修性。这就是《道德经》“玄之又玄”的道,所呈现出来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修真层次。《道德经》所讲的这两个层次,都是无形的,先天的。所以才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丹道有为的修真,道家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凝结道胎”。也就是吕祖所说的“又谁信无中养就儿”的那个“儿”。那是从无修到有的圣胎,是指的真神善持的广大。故《入药镜》说“初结胎,看本命。”这个结胎的过程,丹道叫做有为的修命。丹道无为的修真,道家也有一个专业的名词,丹道叫“脱胎神化”。也就是《入药镜》说的“终脱胎,看四正。”这个脱胎的过程,丹道叫做无为的修性。 结胎的过程,丹道叫做有为的修命(资料图) 然丹道结胎和脱胎的性命双修的两个过程,以张伯端祖师所代表的道家,他在《悟真篇》中把前一个阶段,称作“始于有作无人见”的修命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无的,不是有形的炼丹田气,也不是有形的任督二脉的运气,这个才是道门真正意义上的有为有作,而不是现代丹道那种在肉体上弄识神的修法。 道门经典《悟真篇》也就将后一个阶段,再称为“及至无为众始知”的修性,是指的“顿悟圆通”的性宗。这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学界糊涂的内容。分清了这样的层次,才能明白张三丰祖师为什么会说:“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 性命双修是为了完善道的本真 性命双修的修命和修性,他们是在归宿上,都是为了完善道的本根。这个才是吕洞宾祖师强调的道门真正意义上的无为无作,属于道家金丹文化更为高级阶段的“顿悟”性宗内容,也就是《悟真篇》的后集传承的文化内容。 也就是说,丹道结胎的过程,是指的“修命”阶段。到了脱胎后的修为,就属于太虚无影的无生了,跟长生的意义是两回事。但修命的这个阶段,靠的是修真者的个人积德立行,并通过刻苦炼己持心,去逐渐领悟而自知的一个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是心意的运用,叫炼己,不叫修性。修性修的是阳神,是修道的高级阶段,张三丰祖师把这个叫做:“决破一身内外两个真消息。” 张三丰祖师认为,历来道教金丹太极修真文化,有一个道门中人难以走出的迷魂阵。这个迷魂阵就是:“一玄窍,一玄妙,异名同出谁知道?两者玄玄是要机。”的修真迷惑。 修命的阶段,靠的是修真者个人积德立行(资料图) 张三丰祖师感叹后人出现“异名同出谁知道?”的普遍性错误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修真者不明白《道德经》的“玄徼”的无形的“始母”次序的要机,才出现了修道者“执著己身不是道,离了己身事更遭”的盲修瞎练。 同样,《胎息经》也在告诉我们,丹道修命的有为阶段,不仅是一个结胎的过程,而且一定是伴随着有“伏气”的现象出现的生理特征,才是真正的修真。 结胎与伏气的相互关系 结胎和伏气,这是共生的生理现象,道家用这个来检验修真者是否合乎修真的规矩,是否能够步入修真的正道,必须出现“息乎其息”的一种生理现象。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你的真神没有出来,你就无法“息住脉停”,修真者的人心就是朝秦暮楚的,就是心猿意马的,就不是机死神活的,他们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 《胎息经》开门见山提出了“结胎”和“伏气”的道学概念。并用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道出了结胎和伏气,是修真者在修真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一种共生的生命现象。这个现象的出现,才是道家修真是否得到真正传承的分水岭。 《胎息经》陈述的“是真道路”的修行思想极其明白,经文明确指出,修真者能不能伏气的结胎,是决定其是否获得真传的正道与邪道的检验标准。根据这一原则,传统丹道才有了否定一切炼养之术的底气。 结胎和伏气,这是共生的生理现象(资料图) 在《胎息经》看来,道法三千六百门,都是强做强为的道术,是《悟真篇》形容的“劳形按引皆非道,服气餐霞总是狂”的养生范畴,不属于丹道修真的文化。 故《胎息经》末尾总结说,如果修真者能够神气相注的话,则修真者受教理的熏陶,会自然“勤而行之”以结道胎,则结胎了也就伏气了,自然“是真道路”的得法得道了。 伏气——获得正道的唯一标准 《胎息经》开篇说:“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意思是修真者要想结胎,一定要有“伏气”的生理现象出现,是为“胎从伏气中结”。也就是说,修真者如果没有伏气的生理表现,是不能结胎的,道门是用这些来作为丹道实修得正法的判断标准。 从《胎息经》的教理可以获知,修真者一旦结胎了,则必定会出现丹经常说的“息住脉停”的生理现象。《胎息经》把这个现象,称之为“伏气”。这个“伏气”是指的修真者的“息住脉停”,达到这样的证验,是靠真神真心去完成的,唯有结胎的真铅,方能实现。 修真者一旦结胎,则会出现“息住脉停”的生理现象(资料图) 故“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是《胎息经》经文的灵魂,作者这里是用古文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给后人讲了这个结胎伏气的道理,说伏气才是修真者获得正道的“是真道路”的唯一标准。 这个修真结胎的教理,虽然是道家的专长,但并不是道家所独有。禅宗也有初禅、二禅等念住、息住、脉住的修真证验,也是获得本心的结果。而在道家来讲,之所以会高调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修真思想,也是跟《胎息经》这样的神形俱妙,与道合真的生理能力的突破有关。(编辑:忆慈)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袭明居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