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王羲之、王献之:为何父子名字中都有“之”字?居然和道教有关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牧之 参加讨论

    文/牧之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任右将军,故又称“王右军”。他的书法“翩若游鸿,宛若游龙”,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在书法史上,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兰亭集序(资料图)
    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名字都有一个“之”字?一般认为避讳在中国周代就有了,如《齐东野语》云:“至周始讳。”通常来说避讳是对君王或尊长表示尊敬的一种方法,为了避免使用帝王或尊长之名而以其他字眼或方式代替,名号不避讳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礼法社会是很难想象的。
    《说文解字》云:“讳,忌也。”因而避讳是忌讳在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表现,不避讳,等于犯了大忌。《晋书》中《王羲之传附子王凝之传》还记载: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名字中都带有一个“之”字,例如王献之、王凝之、王微之等,不仅限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例子,如祖冲之和其祖父祖台之也是如此。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之”:天师道信仰的标志符号
    也许我们会认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精神上最自由、个性上极解放的时代,特别是经过崇奉“清谈”的魏晋玄学,出现“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阮籍、嵇康等名士后更是如此,故王氏父子不避讳是此自由风气的表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近代史学家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作了解释。
    陈先生在考察寇谦之家族的时候发现,“之”字在史料中的记载,有时候出现,有时候又不用。以前的史学家一般认为,少了“之”字,是记载的脱漏现象所致。但陈先生认为,“之”字并非脱漏。六朝天师道信徒以“之”字为名者甚多,“之”在名中代表其宗教信仰,与佛教的“昙”、“法”相类。
    
    王羲之(资料图)
    东汉六朝人取名都沿袭春秋公羊传中“讥二名,非礼也”的用法,严令大家起名都要起单名,影响甚至延及匈奴,王莽复古更是如此。所以在王莽之后的那段时间里,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名,如三国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赵云、曹操、孙权等。六朝上族最重家讳,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不避“之”讳,而不以为嫌疑,表明此“之”字,是王氏家族信仰天师道的符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