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千古道教第一人:白玉蟾祖师生平略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李远国 参加讨论

    白玉蟾生平事迹
    这里,依据众多道经史籍的记载,参以白玉蟾及弟子道友的着述,详细考证白玉蟾的生平事迹。
    据彭竹林《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言:“玉蟾本姓葛,大父有兴,福州闽清县人,董教琼州,父振业,于绍兴甲寅岁三月十五,梦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产子,母即玉蟾名之以应梦。稍长,又名长庚。祖、父相继亡,母氏他适,因改姓白,号琼琯。”(《道藏辑要》第6册)则白玉蟾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不久祖、父相继去世,母亲带他改嫁,故从他家姓白。
    
    白玉蟾 明代彩绘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图)
    白玉蟾自幼聪慧,七岁即能诗赋,幼举童子科。《事迹三条》曰:“龆龄时背诵九经,十岁自海西来广城应童子科。”“当时士大夫欲以异科荐之,弗就也。”需要说明的是,白玉蟾从少年即经历了战乱的祸害。据《续资治通鉴》载,绍兴十一年(1141)由宋金大战引起了一场“淮西之乱”,白玉蟾亦深受其害。他说:“记得兵火起淮西,凄凉数里皆横尸。幸而天与残生活,受此饥渴不堪悲。”“又记得淮西兵马起,枯骨排数里,欲餐又无粮,欲渴复无水。”如此苦难的经历,无疑给白玉蟾人生的道路予以重大的影响。
    绍兴二十年(1150),白玉蟾决定离家求道。“年十六,专思学仙,毅然就道,囊中止有钱三百。初别家山,不知夜宿何处,鸟啼林晚,匆匆投止而已。行数日,至漳城,衣服卖尽,举目无亲,宿江村孤馆,月照苍苔,阶飘黄叶,明朝早膳起程,随身只一柄伞矣。”随后到过兴化军、罗源兴福寺、武夷山、龙虎山、淮西、江东、两浙、武林等地,“回思畏日驱途,严霜卧地,千山万水,碌碌空忙。”先后二十六年,足迹遍及中国南方。从其自着《云游歌》中亦可知,一路艰辛,受尽人间凄凉:“云游难,云游难,万里水烟四海宽。说着这般兹味苦,教人怎不鼻头酸。初别家山辞骨肉,腰下有钱三百足。思量寻思访道难,今夜不知何处宿。不觉行行三两程,人言此地是漳城,身上衣裳典卖尽,路上何曾见一人。初到江村宿孤馆,鸟啼花落知林晚,明朝早膳又起行,只有随身一柄伞。渐渐来来兴化军,风雨萧萧欲送春,惟有一身赤骨乞骨历,囊中尚有三两文。行得艰辛脚无力,满身瘙痒都生虱,茫茫到此赤条条,思欲归乡归不得。争奈旬余守肚饥,埋名隐姓有谁知。来到罗源兴福寺,遂乃捐身作仆儿。初作仆时未半月,复与主僧时作别。火云飞上支提峰,路上石头如火热。炎炎畏日正烧空,不堪赤脚走途中。一块肉山流出水,岂曾有扇可摇风,且喜过除三伏暑,踪迹于今复剑浦,真个彻骨彻髓贫,荒郊一夜梧桐雨。黄昏四顾泪珠流,无笠无蓑愁不愁,偎傍茅檐待天晓,村翁不许茅檐头。闻说建宁人好善,特来此地求衣饭,耳边且闻愧声,阿谁肯具慈悲眼。意着从前富贵时,低头看鼻皱双眉,家家门前空舒手,那有一人怜乞儿。福建出来到龙虎,上清宫中谒宫主,未相识前求挂搭,知堂嫌我身兰缕。恰似先来到武夷,黄冠道士叱骂时,些儿馊饭冷热水,道我孤寒玷辱伊。江之东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广闽淮海数万里,千山万水空碌碌,云游不觉已多年,道友笑我何风颠。旧游经复再去来,大事匆匆莫怨天,我生果有神仙分,前程有人可师问。”(《修真十书上清集》卷三九)真可谓为求道而沥心呕血。
    
    白玉蟾 明代彩绘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藏(资料图)
    至孝宗淳熙三年(1176),白玉蟾已四十二岁,游至东海滨得遇陈泥丸。陈泥丸识其仙质贤才,携归罗浮山,授以道要。即告之曰:“且游历数年,当于此俟子。”白玉蟾遵其师命,“承遣辞行。初至黎母山,即遇神人授上清法录洞玄雷诀。北游洞庭……复西入蜀之青城山……转至巴陵……如是七年,归罗浮复命。”时淳熙十年(1183),白玉蟾已四十九岁。
    
    陈楠 采自 明 王世贞《列仙全传》(资料图)
    自此之后,白玉蟾遂时常伴随其师陈楠,先后又历九年,“泥丸悯其真切恳挚,为之讲明次第火候,令其速炼。玉蟾(年已五十八,绍熙二年)拜辞下山,大隐厘市,急备金丹药材,用尽辛苦三年……用心不谨,不觉汞走铅飞。”“紫阳在天台遥知此事,命童以《金丹四百字》授之……方得成丹。(时年六十四,庆元三年)再入武夷,痴坐九年,然后出山。”“朝庭知之,遣使至武夷,已为陈翠虚引往霍童,谒紫虚,薛贤二师。”由此可见,白玉蟾之得道成丹非常艰难,实属不易,整整六十四年,方有正果。
    白玉蟾丹道圆满以后,即立志继承师业,宏扬张紫阳的丹法,故多次又得陈楠秘传。至开禧元年,白玉蟾已为七十老翁,从此佯狂江湖,深契道妙。苏森作《跋修仙辨惑论》,讲述了白玉蟾的一些事迹。该序成于嘉定丙子(1216)中元日,是至今我们所见到的有关白氏生平的最早史料。其中曰:“先生姓白,名玉蟾,自号海南翁,或号武夷翁。未详何处人也。人问之,则言十岁时师事陈泥丸,九年,学炼金液神丹,九还七返之道,虚坎实离之术。蓬头赤足,其右耳聋,一衲百结,辟谷断荤,经年不浴,终日握拳闭目,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性喜饮酒,落魄不羁,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多览佛书,研究禅学,参受大洞法录,奉行诸家大法,独于雷法尤着验焉。尝自称玉府雷霆吏,至于驱邪治疾之间,汲汲焉如拯饿溺……一丈草书,龙蛇飞动,诗章立成,文不加点,与森酬唱,仅百余篇,已板行矣。其它处吟咏不可胜数。及在罗浮山、霍童山、武夷山、龙虎山、天台山,多遇异人,颇着符瑞。每所到处,间有异应。”
    
    白玉蟾学道陈泥丸 明代彩绘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图)
    嘉定五年(1212),白玉蟾年寿七十八。其师陈泥丸预知即将羽化,遂将金丹要籍、雷霆秘书尽传白玉蟾。次年(1213)四月十四日,白玉蟾陪同陈楠赴漳州梁山,亲见其师入水而逝。从此,白玉蟾便承其道统,劢志光大南宗、神霄门庭,先后收彭耜、留元长、谢显道、林伯谦、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简、罗致大、陈守默、庄致柔等为徒,并创立了以“靖”为名称的教团组织,成为金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人。
    据其大弟子彭耜对林伯谦曰:“尔祖师(白玉蟾)所治碧芝靖,予今所治鹤林治,尔今所治紫光靖,大凡奉法之士,其所以立香火之地,不可不奏请靖额也。如汉天师二十四治是矣,古三十六靖庐是矣,许旌阳七靖是矣。”所谓“靖”,是汉晋以来天师道于教民家中设立的静室,为进行祭神祈祷,传道布教的场所。白玉蟾仿之,设立教区组织,且又奏请得额,为官府所承认,说明他们已有相当数量且比较稳定的信教群众。南宗一系从张伯端至陈楠四代,还保持着隋唐以来金丹派秘密传授的特征,传教的范围很窄,既无本宗的祖山、宫观,亦未形成群众性教团,直到白玉蟾时,南宗才有了自己的教团、宫观。
    
    武夷山(资料图)
    此后,白玉蟾仍然四处奔波,为宏扬大道而竭尽心血。嘉定八年(1215),于武夷山,传道法予陈守默、詹继瑞等。陈、詹等曰:“白玉蟾则吾师也,乙亥之秋遇之于武夷山。”又于武夷山中,诛茅伐竹,“经营一庐,目其庐曰云窝。后倚大隐屏,前望三教峰,左则仙掌,右则天柱,面丹炉之石,枕铁象之岩,龙之形,虎之状,奇哉!东距仁智堂,西抵仙游馆,皆百举武松之青,竹之翠,草之绿也,寒猿唤晓,碧烟朦朦,栖鸦催暮,紫霞漠漠,云飞白花,鸟放脆声。何况山之苍,水之碧,风又清,月又白,悄无人迹之地。以人间一年,比洞中一日,亦不为过。噫!真乐足矣,宜乎丹枢老者。”时为九月。至十二月二十七日,白玉蟾率众弟子在武夷山冲佑观设立雷坛,先后数日上表雷部都司,自称“上清大洞宝录弟子五雷三司判官知北极驱邪院事。”
    武荣桂隐诸葛琰言,“海琼先生人耶仙耶,世不得而知之也。丙子岁余于华阳道院有一笑之适,已而追从乎墨池笔冢间,凡三数月,莫能窥其际。今先生少憩无诸日,偕鹤林、紫元二真士,发挥玄关,朝夕问答,集以寄予,诵之终日,真奇书也……近有携梦蟾图一卷惠予……淳熙间周益翁尝刻以遗临江简寿玉,石湖居士赋诗以纪灵,余得此图,始悟先生玉蟾之号似非偶然者。先生灵踪异迹在在声间,其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靡不该贯,非自真人菩萨地位中来。”(《海琼白真人全集》卷六)于此可见早在孝宗淳熙年间,已有益翁刻“梦蟾图”传世,这亦是白玉蟾当生于绍兴甲寅的一条傍证。
    
    白玉蟾 清代版画 成都青羊宫二仙庵藏(资料图)
    嘉定十五年(1222)四月,白玉蟾到临安,“伏阙言天下事”,结果“沮不得达。”(《全闽诗话》)时有臣僚奏他以左道惑众,被逐出京师。十月至临江军之江月亭,饮酣袖出一诗,与诸从游。“未及展玩,已跃身江流中,诸从游疾呼援溺,先生出水面摇手止之,皆谓已水解矣。是月又见于融州老君洞。由是度桂岭,返三山,复归于罗浮。”
    绍定己丑(1229)冬,或传白玉蟾解化于盱江。“先生尝有诗云:待我年当三十六,青云白鹤是归期。以岁计之,似若相符,逾年人皆见于陇、蜀,又未尝死,竟莫知所终。考耜为玉蟾弟子,所纪当实,蟾生绍兴甲寅,至绍定己丑,计九十六岁。云三十六岁者,除去一甲子也。”(陈琏廷《增补罗浮山志》卷七)据此可证白玉蟾并非早逝,至少当至九十六岁。白玉蟾生前蓍述甚多,堪称道教史上第一人。据陆文荣、六六道人主编的《白玉蟾真人全集》,白玉蟾蓍述的文字多达九百余万字,试问如果年寿仅三十六岁,怎么可能做出如此丰富的思想成果。
    (编辑:玄朴)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