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和合二仙,不仅是中国爱神,更掌管全家财运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民间流传甚广的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造就了农历七月初七日这一天的中国情人节。七月初七,又称乞巧节,这一节日的由来非常久远,民间的风俗活动也十分丰富。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期。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但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中,真正的爱神并不是牛郎织女,而是“和合二仙”。
    
    七夕(资料图)
    和合二仙的由来
    “使媒求妇,和合二姓”,《周礼·媒氏》孔颖达疏中讲到“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自古以来,男女成婚前都需要举办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以祈求夫妻二人能够感情和合、彼此忠贞到老。在这个过程中,必定少不了主祀夫妻感情的和合神。不同于西方神话中爱神形象的唯一性,主管汉民族男女情感之事的和合神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形象更迭。如今通常见到的和合神的形象,大都是两个蓬头笑面的童子,他们一人手中持荷,一人手中捧盒,寓意着和合美满、百年好合。相传,这两位童子的原型是唐朝时期的僧人寒山和拾得。
    
    和合二仙(资料图)
    清朝汪汲作《事物原会》,其中写道:“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关于寒山和拾得的故事,也流传着诸多不同版本:
    一则曰,寒山和拾得原为好友,怎奈命运弄人,二人爱上同一个女子。待到拾得要与该女子结婚时,二人才得知真相。为了不扰好友情事,寒山于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得知此事后,舍弃该女子,独自一人到苏州来寻找寒山。得知其住所后,拾得折了一只荷花作为见面礼。寒山听闻拾得前来,来不及放下手中的一盒斋饭而急忙外出迎接。二人见面后,一荷与一盒相映成趣,遂共同在当地开山立庙做起了出家僧人。
    另一则传说则曰,寒山与拾得是寺庙中的师兄弟,更是贫贱之交。老和尚圆寂之前分别给予寒山半本真经和一枝荷花,给予拾得半本真经和一个圆盒。半年后二人再次相会,才恍然明白老和尚是在暗示他们二人唯有和合诵经才能得道。
    寒山与拾得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虽然此类传说总有附会之嫌,但却不离两个中心内容:一是二人原本感情深厚,又经历过聚散离合,所以更符合和合之要义;二是在不同的故事版本中,始终会出现荷与盒两个物件,以此作为和合的谐音,由此也就坐实了其和合神的基础。清翟灏作《通俗编》卷十九有云:“国朝雍正十一年封天山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因为受到皇封,这一对佛家雅士由此便成了掌管人间情事的神仙。
    
    和合二仙(资料图)
    在佛教信仰中,是把寒山作为文殊菩萨的化身、拾得作为普贤菩萨的化身的。有意思的是,寒山与拾得两个人也曾被道教收入下八仙的行列中。与寒山拾得二人故事相对应,道家中也有一段关于和合二仙的传说,故事的发源地就在西岳华山。
    相传,当初有个老道士在华山修行,他常到深山中采药,希望能炼制出一种可以治愈天下百病的丹药。有一天老道士正在采药,忽然来了两个白胖娃娃帮着挖药。连续多日,娃娃总是跟着老道士进山。老道士心中纳闷,不知道这是谁家娃娃,又想这深山老林中绝无人家,而娃娃也从来不说自己住在哪里。这一来二去,老道士心中就起了疑惑。这一日他想出来一个办法,上山采药的时候他随身带了针线,趁两个娃娃不注意就取出白线系在了娃娃身上。待到娃娃离去,老道士依旧微笑告别。第二天老道士跟着那根白线来到一片陌生地,只见线头系在几株草叶上。老道士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在这根草下便挖了起来,竟得到一根大大的黄芩和人参。老道士知是有神人点化,忙把黄芩、人参收好,回到庙后把所有的器皿洗涮干净,又取来洁水,才把这两味珍贵的药材放到锅中蒸煮。
    老道士叮嘱两位徒弟,药一定要熬制七天七夜,才能做成治百病的丹药。他嘱托完徒弟,自己又进山采药去了。可谁知在炖到第五天的时候,两个徒弟忍受不了贪念竟然把上等的药材自己吃下了。等老道士回来发现药没有了,便要追着徒弟打。两徒弟慌不择路,不觉间竟然从平地直接上了一面石崖。原来,两个徒弟因为偷吃仙药而早早得道了。至今在华山聚仙台上南望,还可以看到有个携手而站的人影,这便是当日偷吃仙药的两位徒弟。后人也把此二人称作“和合二仙”。
    
    寒山拾得(资料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