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远国 道教南宗以张伯端为开山祖师。张伯端(987~1082)又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天台(今属淅江)人。关于他的生平,最翔实的记载当推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陆思诚所撰的《悟真篇记》。此外,张伯端《悟真篇序》及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有《张用成传》,这些是了解张伯端生平的基本材料。 张伯端自幼好学,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后为府吏,因触犯“火烧文书”律,遣戌岭南。《临海县志》记载此事始末说:“为府吏,性嗜鱼。在官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嗜鱼戏匿之梁间。平叔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经死。一日,虫自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平叔乃喟然叹曰:积牍盈箱,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因赋诗云:刀笔随身四十年,是是非非万千千。一家温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自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赋毕,纵火将所置案卷悉焚之,因按火烧文书律遣戌。” 北宋英宗治平(1064~1067)中,陆诜镇桂林,引置帐下,掌管机要。熙宁二年(1069),张伯端随陆诜自桂林至成都。在成都期间,张伯端遇异人授以金丹秘诀。其《悟真篇序》自述说:“至熙宁己酉岁(1069),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诀。其言甚简,其要不繁,可谓指流知源,语一悟百,雾开日莹,尘尽鉴明,校之丹经,若合符契。”其后翁葆光《悟真篇注疏序》则谓其师为青城丈人,留元长谓“张得之刘海蟾,刘得之吕洞宾。”陈守默曰:“昔者钟离云房,以此传之吕洞宾,吕传之刘海蟾,刘传之张平叔,张传之石泰,石传之道光和尚,道光传之陈泥丸,陈传之白玉蟾。”后来道教中人多取后一种说法,即称张系南宗出自钟吕、刘海蟾之传。 元丰五年三月十五日,张伯端趺坐而逝。留有《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己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其弟子焚化其体,“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实焉,色皆绀碧。群弟子至,遂指谓曰:此道书所谓舍利耀金姿也”。所谓“舍利”,传为佛祖释迦牟尼遗体火化之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泛指德行高深的和尚禅师死后火化的遗骨。佛教认为这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者。作为道教南宗之祖张伯端,死后并不是用道教传统的“尸解”“飞升”去了结,而是用佛教“涅盘”的手段去求证,这实际上暗喻着佛道两家的融合已达到水乳不分的程度。张伯端《悟真篇》中的内炼理论,即具体地反映了这一事实。 除《悟真篇》以外,今《道藏》中署名张伯端所撰着的尚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内炼丹诀》《金丹四百字》。《金丹四百字·序》云:“今因马自然去,讲此致语,汝其味之。”该序作于淳佑庚戌(1250),从内容上看,正文系五言诗诀,共四百字。序文串讲内丹法要工诀,解释重要名词,主张清修丹法,与《悟真篇》旨趣无异。其《青华秘文》三卷,据篇首题辞,乃张伯端弟子王邦叔所传。此书阐性命双修之旨颇为详尽,其口诀明了功夫精湛,理论性极强,述丹法最为清晰。以上两种丹经,可以作为了解张伯瑞丹法思想的辅助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