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其成 现在有些虚构故事片中安排“茅山道士”这一形象,往往身具神通,画一道符,施一个法术,号称就能祛病救人,改变命运。而随着故事的展开,“茅山道士”时常会法术失灵,成为笑柄。 真实的“茅山道士”真能符水治病,神通灵验吗?(资料图) 真实与想象、历史与现实总是有差距,历史上“茅山道士”也是一副坑蒙拐骗的形象吗?真实的“茅山道士”真能符水治病,神通灵验吗? 真正的桃花源 茅山,被认为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之地,至迟在东晋南朝时就已经成为江南地区的道教圣地,公元500年前后陶弘景辞官归隐茅山,在茅山做起“山中宰相”来,发展开辟了茅山宗。从此,在茅山修道的人被称为“茅山道士”,一开始并没有贬斥之意。 茅山,被认为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原型之地。(资料图) 在唐以后的笔记小说(相当于当代的泡沫剧)中也屡屡提及“茅山道士”,这些茅山道士有四大特点:第一精通炼丹而掌握自己生死,第二能感应天地而帮助人神交流,第三能未卜先知,第四道德高尚,形象还是很正面的。 到了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的“茅山道士”还能结坛作法,收服邪异,而另外一些笔记小说中“茅山道士”的形象则大大下降,往往学艺不精,道法失灵,而且贪念钱财。“茅山道士”这种变化,其实也是当时社会风气(尤其是道门内风气)的折射,整个社会风尚好,人们崇尚道德,真修实练,“茅山道士”就有真才实学,真能帮助到人。 符水治病的作用 “符水咒说以疗病”最早应该是汉末张角所创立太平道时弄出来的。《后汉书》中的《皇甫嵩传》记载说:“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三国志》中《张鲁传》的裴松的注释中引用《典略》说:“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然小人昏愚,竟共事之。”意思是符水治病,病清浅的(本来可能就会好起来),治愈效果好,解释归因说是因为信道;那些病情重(本来可能就不太容易好起来的),治愈效果差,解释归因说是因为不信道,所以符水对治病并没有多少作用。 与“符水”相配合的起居宜忌、针灸、推拿、功法等,对健康是有益的。(资料图) 看起来,古人就觉察到符水治病不靠谱,事实真如此吗?道教文化里有“符箓”一支,所谓符箓(符水是其中一种形式)的宗旨是表达对鬼神、天地自然的敬畏,并试图通过修炼符箓这种技能而达到天人感应效应的一种文图语言。所以,“符箓”中蕴含的精神主旨、修炼思想(如叩头思过,存思修炼等),以及与“符水”相配合的起居宜忌、针灸、推拿、功法等,对健康是有益的,但仅仅考察物质性的“符水”本身,想要从中找出某个治病的分子、原子,无疑是苛求古人,也有断章取义之嫌。(如风)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文/张其成,转载自《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