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帅 不同的文章标题,不一样的文化效应 我们再来看看《灵源大道歌》这个标题。“灵源”,意译为灵感之源,或为心灵灵动的本源。 如果文章用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就暗示有某种神秘的成分在里面呢? 虽然《灵源大道歌》的最后,有“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的句子。但稍有文化知识的人,也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对前文至真道理的总结。 坚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终不负(资料图:图源网络) 文章用《灵源大道歌》这个标题,就很容易误导读者,去揣测“灵源”的神秘,而诱导修真者,走向虚玄的神秘之路。文章用《至真诀》这个标题,就具备了通俗易懂,老百姓一看、一听便知,这是在讲的什么。 我们仅从标题去看,道家金丹文化的“至真”思想,跟道教虚玄的“灵源”之说,二者入手的路径,显然是不一样的。 若以《至真诀》为题,又是出自刘操这个与民同乐的道祖身份,则文意自然是十分通俗地在表达怎样修真、至真的道理,是一首优秀的金丹歌诀。 若以《灵源大道歌》为题,又是出自女道姑之手,则文意会陷入虚玄的“灵源”之说,也会产生因女子所写,而被揣测为“女丹功”宝典的现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道家文化是其主要贡献者。而道家文化固有的根本,金丹文化的精神命脉,若被某种客观历史原因所割断,则道教金丹文化,这个独特的精神标识,会因这些问题而失去道学对现代人正确修行的指导作用,将使人民无法获得道家文化的滋养价值。 道家文化与道教金丹文化,长期因这样的迷失,而渐行渐远。 《至真诀》文章的基本特征 《至真诀》是一种常见的七律长诗,具有晚唐诗词的风格。刘操是用通俗的写法,在给老百姓写《至真诀》的。也就是说,《至真诀》是一篇写于千年以前的丹经,却很有近代白话文的气息,应是接近当时老百姓口语的作品。 《至真诀》的写作特点,是前句提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后句接着给出答案。这样的写作风格,会让老百姓在理解上,文意变得相对简单。 例如《至真诀》开篇就说:“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意思是:我跟大家说说修真的正见,性命的来由,在于怎样获得修真的真息。 “端的”,是正见、最上一乘妙道的意思。 “真息”,是张三丰祖师说的“息乎其息”的道理。 前句提出我要说什么,好引起读者的注意,后句直接给出答案。这样泛化、朴实的写作特征,简直可以说是当代知音体的祖宗。 资料图:图源网络 再例如,“不去奔名与逐利,绝了人情总无事。”,前文倡导的是放弃名利,那怎么去放弃呢?后文回答:只要“绝了人情”,就什么都好办了。 这是典型的道家“灭人欲,尽天理”思想的体现。也是张三丰祖师一再强调的道家“机死神活”的道情思想。 《至真诀》每一句的含义,前后所指,都是十分清楚的。要说《至真诀》的口诀在哪里,那就是要重点从后句中,去回味前句提出的问题。 故《至真诀》中的道家金丹文化的朴实内容,主要蕴涵在《至真诀》的后句里面。这样的前提促使《至真诀》与那些正统道家丹书相比,是少了许多斯文和金丹隐语的。 《至真诀》代表我国民间特色的金丹文化(资料图:图源网络) 这也是《至真诀》最基本的写作特点。刘操的金丹文化改革,《至真诀》中是清晰可见的,他代表着我国道家金丹文化的民间特色,这种平民化路线,让刘操这个道祖形象,越久弥香。 道家的文化传承与道教的衣钵传人 道家和道教在传承上,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在北宋以前,道家文化是以传播大道文化为己任。而道教则以特定形式,在教内不断传递的。这从全真七子的那些著述中,同一时代、同一师承下,师兄弟们之间的那些金丹语言的变化,都是在谋求自成体系,从全真七子的这些丹书特征,可以看出全真教的道教文化的一些发展脉络。 这似乎可以回答,写于五代时期的《至真诀》,虽然刘操所生活的年代早些,但他的丹经反而比后世全真七子的文集,那些主要用龙虎、铅汞等道教独特的语言写出来的丹经,要简明扼要的多。因为,他们传播的对象是不同的。 《至真诀》的这一平民化、通俗化写作特征,还可以从《至真诀》用源于农民日常生活的那些故事,通过“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迁。磋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这样接地气的语句,来表达修真的那些深邃的道理。 故此,《至真诀》的行文,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活泼手法,在用词上尽量避免有生疏的道家词语出现,它跟那些传统道家、道教丹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种文化反差出现于五代十国的丹经,也就迷惑了现代读者的双眼,让他们真假难辨,是非罔知。 刘操创作《至真诀》的这一社会环境,一定是超出了某些痴迷虚玄的道教人士的理解。谁会相信如此平常的、至深的道教金丹大道文化思想,会蕴涵在如此浅显的文章里面呢?(编辑:赵青)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作者:高帅,腾讯道学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