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谢宗信:一叶二花同拥护 提携后生共相荣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张兴发 参加讨论

    笔者按:10年前,中国道教界的一代宗师谢宗信方丈羽化登真,让笔者沉痛不已。因为笔者进入道门,从上海至北京,曾多次得方丈点化,虔诚修道,履有成绩,常不忘师恩。今方丈诞辰100周年,对其道学和人生展开研讨,故把我和方丈一起工作、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回忆开来,以为纪念。
    
    谢宗信大师(资料图 图源网络)
    1993年我从上海道学院进入北京中国道教学院进修,使我有幸结识谢宗信方丈,并拉开了我们建立师生情缘的序幕。
    第一次见到谢方丈是在开学典礼上,当时方丈头戴混元巾,身著长道袍,脚穿白袜十方鞋,满头银发,须髯飘飘,步履稳健地走上主席台就座。在台下入座的我为之一振,心中思量到:这老道长,鹤发童颜,仙风道骨,好一派仙家风范!日后我一定要向他好好求教,争取学得道教真功夫。经过主持人介绍我们才知道这位老道长是时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的谢宗信大师。
    典礼结束后,我回到寝室,立刻查阅资料,了解谢大师的人生。原来大师是湖北黄陂人,生于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幼年受道教影响,渐生修道信念,弃家投奔黄陂木兰山道观出家,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三代玄裔弟子。少年时起,便随师父学文化、诵道经、习坛仪,并学习道教传统医药学和养生法。多才多艺,办事干练,为人正直洒脱,慷慨有狭义,在道众中有较高声誉,被推选为木兰山道观住持。1951年时,曾任黄陂国瑞庵住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治活动较频繁,道观有时不免受到冲击,他只身到武汉从医,以后还亲手办起了武汉石乔口“汉水医院”。1982年毅然辞掉“汉水医院”院长职务,常住武昌大东门全真丛林长春观,担负起武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的职责。他一方面依靠当地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房地产政策,逐步收回在“文革”中被工厂、机关占用的长春观房地产,维护道教的合法权益;一方面筹集资金,逐步对危、旧殿堂进行修复,殿堂修复后还要新塑神像,置配香案、经橦帐以及供器、跪垫等等。他带领道众,苦心经营,终于恢复了古长春观庄严宏伟的原貌。他因地制宜,从长春观的实际人力、物力出发,开办了道家素食馆、服务部、蜡烛生产组等多种形式的劳动产业,谋取宫观自养。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十分关注对年轻道徒的培养教育,他亲自主持开办了多期道教徒培训班,学文化、学经典、学斋醮科仪、学时事政治,多方面提高青年教徒的素质,为道教培养人才。谢大师是武汉市著名的中医,他擅长将中国传统医药学与道家养生学相结合来为求治者的治疗与保健服务。慕名前来求诊的人很多,他总是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而且是不求报酬,对贫穷者还给钱买药和资助路费。由于他道行高超、学识丰富、神态慈祥,平日来求学参道者络绎不绝,他总是劝导人们要“多积累功德,多善行,多作有益于社会的事,尔后修道才能有成效”。1989年冬天他参加白云观传戒盛典,受方便戒,成为道教界中的大师。1992年3月,在中国道协第五次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
    知道了谢大师的传奇人生后,我为他的优秀品德所折服,坚定了日后我向他学道的信心和力量。
    青城传戒 陪大师证盟得戒知
    1995年,青城山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传戒,谢大师担任证盟大师。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被安排进住青城山天师洞,专门跟随谢大师,负责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这使我能够更好地与大师零距离接触,更好地学习他的修道知识,更好地领略他的人格魅力。
    
    谢宗信大师(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师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就是:“好!好!好!”凡事都好商议,凡事都好解决。这是我在青城山大师留给我的最好印象。传戒期间,不时有不远万里来求戒的弟子,按规定要事先报名才能够传戒,但是因为有些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有些道长们没有能够通过地方道协报上名。上了青城山戒坛以后,找到谢大师,他总是能够热情地帮忙解决。其中有一位东北来的李道长,由于上山赶得急,浑身是汗,衣衫不整,被纠仪大师周至清赶下坛场,进行训戒,不准继续参加传戒。李道长见谢大师慈颜悦目,慌忙跪到面前,请求说情原谅。谢大师急忙起身,搀扶起李道长,连声说:“好!好!好!”他这一说不要紧,可急坏了纠仪大师周至清。只见谢大师说:“道友们大老远赶来受戒不容易,机会难得,心急犯错,可以原谅。到祖师爷面前上香赔罪就是了。师兄你还是给他个机会吧!”周大师觉得有理,训喝一般只好作罢。三个“好”字真如道经里讲的“三声降吉祥”,谢大师正是以此吉祥之心,广开方便之门,为广大道众树立了榜样。从此以后,他的这三声“好”字便出了名,几乎成了他人格的象征。
    陪伴谢大师的日子里,我不仅从他身上学到了高尚品质,而且从他口中学到了丰富的传戒知识。每当我问他有关传戒的间題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如我问他全真派道长为什么要传戒?他说:“接受过全真派传戒、获得‘净戒牒’的人,即获得了得道成真的资格。如果不受戒,就无缘登真录,也就是没有致道成仙的资格。”“那么什么叫戒律呢?”我接着问道。谢大师说:“所谓戒,是解、界、止的意思。《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说: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其实戒就是禁止的意思,它是道士归真的首要。天真皇人说: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所以戒就是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所谓律,是禁止道士某些不当行为的规则,是道士犯戒后惩罚的手段,内容是根据戒条而订立的,所以道士除了遵守戒条外,还必须熟悉律文规则。有戒就必须授。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初期道教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借鉴儒家名教纲常的一些观念和佛教戒律的某些规定而制定‘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的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的戒律,南宋道教全真派兴起,随之道教中出现了‘传戒’制度,究其宗源,道教全真先期传法,依之古制,口口相传,六耳不谈道,旨在法不传于匪人,目的是神仙修持。重阳祖师向七真传法,口传心授,要义是积功累德、丹法修持、清静清修、长生久视之术,以及作为一位全真道士守持规范禁忌的具体要求,比如《重阳立教十五论》、《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七真之首马丹阳真人有《丹阳真人直言》,邱祖则有《长春真人规榜》、《长春真人垂训文》。至邱长春祖师时,全真戒规为传承衣钵时口口相传、单枝相接的形式。正如《太上律派源流》所说:‘自昔五祖心传,说尽虚无妙旨;七真演教,备言清静玄宗。’龙门第一代传戒律师赵道坚因辅佐邱祖在白云观率众有功,‘于大元至元庚辰十七年(1280)正月望日授初真戒;如法行持,传授中极;妙德无漏,遂传心印天仙大戒。修持凡有三十年,功圆行满’。可见修持全真戒律确是不易。元明之际,戒律之外又出现清规。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则是对犯戒道士的惩处条例。《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所收《全真清规》与清代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均按道士所犯过失的轻重,分别处以跪香、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杖革(杖责逐出)以及火化(处死)等。全真戒律公开授受起自第七代传戒律师王常月。王常月撰《初真戒》,与《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堂大戒”。凡从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须经百天戒期。他于顺治乙未(1655)秋到京都,于丙申(1656)三月望日于白云观中传戒,三登戒坛,授弟子千余人,遂使全真传戒制度闻名大江南北。由清以降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白云观中已传戒达14次,至二十一代陈明霦律师。另外,四川成都二仙庵和东北沈阳太清宫等均曾设坛传戒,全真戒法于是传布四海,绵延至今。”没想到—个问题,谢大师耐心细致地给我讲了这么多,令我十分感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还告诉我什么是证盟?传戒八师的职责是什么?传戒的具体仪式是什么?等等。
    于是,我回到北京后,将谢大师教授给我的全真传戒知识悉心整理,在《中国道教》杂志1996年第1期上发表了《全真受戒须知》一文,得到广大道教读者的一致好评。
    江西学医 经大师点拨得要领
    在新千年伊始的时候,道门最让人热议的话题当属“道医”了。在古代,道医被称为“大医”。药王孙思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依据这一标准,中国道教史上葛洪、孙思邈、朱丹溪等均可称为“道医”,因为他们不仅是道门著名的道士,而且都是中国古代的名医。当代道医当然要数谢大师最为功德卓著了。
    受谢大师的影响,我于2000年进入江西中医药大学针推系研究生班,全面系统地学习传统中医学理论与方法。期间回京,我便时常到谢大师家中请教。谢大师经常身体力行,以我的身体为教材,在我身上进行施针,帮助我找准穴位,告诉我施针手法,搌针方法。不仅如此,谢大师还带我到他熟悉的药店去坐坐,悉心地教我认药。对药店里许许多多药柜所标签的各类中草药名称,他均能熟练地给我讲述其在野地里生长的形状、药用价值、药理药性、治疗病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哪几种草药相配,可疗治什么疾患等,什么药之一味宜忌,药之补泻、升降浮沉之理,君臣佐使之道,以及药之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用法等,配方使剂之方术讲得清楚透彻,使我此后能够注意验证他对药物的提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处方用药不断有了自己的心得。
    
    针灸(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年多来,我在中医方面的境界在谢大师的悉心指导下,既掌握了—定的医疗技术,也读了许多的道经和中医典籍。“医道同源”,许多的好道士同时也是好医生,历史上许多名道也是名医。我开始研究这些名医名道留下来的典籍,学习他们医学上的高深技能,更用他们修道济世的道医思想陶冶自己的精神境界,使得自己在医道上对自己督促有加。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从江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当然这些均与谢大师的热心教导密不可分,是他给予了我学习道医的希望与信心。
    北京拜师 幸大师保举得恩师
    2001年12月27日酉时,成为了我终生难忘的时刻,在这两个小时内,我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有幸成为了道教正一派名宿陈莲笙大师的弟子,而这—切愿望的实现皆有幸于时已是白云观23代方丈谢大师的玉成。
    其实自从进入道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有一种奢望,想成为陈大师的弟子。直到2000年10月,值四川大学举办“道学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之际,我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陈耀庭老师谈及拜师想法,立即得到了他的理解和支持。陈老师回沪后为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11月18日我出访澳门回京,马上和王成亚、刘军、张凯三位师兄商议拜师事宜,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成。为了稳妥起见,我找到了谢大师,请他为我们写一封举荐信,一来表达我们的诚意,二来证明我们多年来在京的表现。谢大师认为这是一件美事,二话没说!当场应允。于是我们将谢大师的信和我们请求拜师的信一起寄达陈大师,正式向他提出拜师。陈大师一见有谢方丈的鼎力举荐,为了提携我们,欣然应允,使我们在受宠若惊同时,对谢方丈充满感激之情。2001年5月我们将具体情况告知上海市道教协会,得到了同意。8月我们正式报请中国道教协会,得到了闵智亭会长、谢方丈等领导的关心支持。11月中国道教协会办公室正式去函上海市道协,望根据道教仪轨,择日办理。
    2001年12月,中国道协召开六届二次理事会前夕,我们听说师父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坚持要来北京开会,为中国道教的发展献计献策。我们欣喜非常,立即商议在北京举行拜师仪式,先通过电话向师父作了请求。师父到了北京以后,谢方丈欣然前往,陪同我师父选定我们拜师的27日酉时这这个吉日良辰,令我感动不已。
    是日17:00我们在北京白云观前迎请师尊和谢方丈,并恭送至白云观三清阁上。在江苏省道教协会杨世华会长的司仪下,白云观高功马诚仁、曹诚阳、李伟峰三位道长率众经师亲临法坛。17:20随着道乐的响起,外面观礼的人群一下子肃静起来,而此时我们却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压抑在心中的情感一倾刻间进发出来,顿觉头顶发热,鼻尖发酸,热泪盈眶。我们跪对三清尊神,随二老顶礼膜拜,一切均如法如仪。最令人感动的是二老对我们的训诫:第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第二,勤奋学习,弘道传教;第三,明礼诚信,永守道诫。师父的问训是响亮的,我们的回答也是坚决的。于是师父给我们赐予道号:王成亚号大守,刘军号大中,张凯号大常,我号大善。是取《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之意,充分显示了师父之学识和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最后,随着道乐“大回向”的奏起,我们的拜师仪式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谢宗信大师与赵朴初(资料图 图源网络)
    借此良机,我们恭迎师尊至北京白云观,谢方丈亲自保举,完成了我们多年的心愿,很是感激;寒冷之夜,二老不顾尊体,坚持完成礼仪,弟子聆听教诲,为之感动。说句心里话,在北京的那些日子,二老的道行使我们多少次地动情,使我们多少次的心怀歉意,使我们多少次地想起过去,也使我多少次地畅想未来。他们使我们感触到的就是他们心中虔诚信仰的道,这个道就像—片清洁的绿叶,而他们二人就像绿叶衬托下的二朵盛开的奇葩,代表着道教正一和全真二教,而我们就像那些孜孜不倦的小蜜蜂,在他们花粉的营养下成长,是他们给了我们信心与勇气,使我们找到了远航的 目标,使我们起点更高、要求更严地奋勇向前。(编辑:陶然)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作者张兴发,选自《谢宗信方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