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宋朝皇室的家庭纠纷 废后入道做“教主”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万景元 参加讨论

    文/万景元
    宋朝废后入道轶事
    郭后入道
    《宋大诏令集》里有这么一道诏书,是明道二年十二月乙卯下的《皇后郭氏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诏》,曰:
    “皇后郭氏。省所奏为无子愿入道者。事具悉。皇后生忠义之门。禀柔和之德。夙表石符之庆。早升兰殿之尊。四教具宣。六宫是式。而乃秉心专静。抗志希微。慕丹台绛阙之游。猒金戺瑶阶之贵。陈请累至。敦谕再三。言必践而是期。意益坚而难夺。勉循高尚。以适素怀。宜特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紫。法名清悟。”
    
    资料图
    按照诏书的意思,郭皇后因为不能身孕,自请愿入道门。然后诏书里一大堆褒奖郭后的话,云云。而关于郭后入道的真正原因,张悦在《宋代后妃入道现象初探——以仁宗郭后为例》的论文里有探究。即郭后之入道,原因并不止是“无子”这么简单,首先郭后的册立是章献太后的意思,非仁宗之本意。其次、章献太后薨后,仁宗宠幸宫人尚氏、杨氏,有一次尚氏在仁宗面前说郭后的坏话,当时郭后也在场。郭后听了之后很生气,就跟尚氏打了起来。仁宗去救尚氏,结果郭后不小心打了仁宗皇帝的脖子上。
    
    宋仁宗
    仁宗大怒,决定废掉郭后。看来皇帝面对不讲理的老婆也是比较难办的。《宋史》的记载是:“郭后以怒尚美人,批其颊,误伤帝颈。帝以爪痕示执政大臣,夷简以前罢相故,遂主废后议。仁宗疑之,夷简曰:‘光武,汉之明主也,郭后止以怨怼坐废,况伤陛下颈乎?’夷简将废后,先敕有司,无得受台谏章奏。于是御史中丞孔道辅、右司谏范仲淹率台谏诣阁门请对,有旨令台谏诣中书,夷简乃贬出道辅等,后遂废。”吕夷简因为之前罢相的事情,跟郭后有矛盾,所以这次就力主废郭后。公布的理由就是郭后九年无子。而郭后废黜之后,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紫,做了道士。《宋史》说:“乙卯,废皇后郭氏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居长宁宫。”
    孟后入道
    还有一个就是孟后被废,也是做了道士。
    《废皇后孟氏诏》云:“皇后孟氏。旁惑邪言。阴挟媚道。迨从究验。证左甚明。狱辞具孚。覆按无爽。朕夙夜恻怛。寝食靡宁。难以私恩而屈大义。躬禀两宫慈训。奉被玉音。失德若斯。将何以母仪万邦。上承宗庙。可上皇后册宝。废居瑶华宫。赐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赐紫。法名冲真。其居处供帐。服用廪给之类。务从优厚。称朕所以始终待遇之意。”
    
    宋哲宗
    郭后还不算失德,只是做了仁宗为了摆脱章献太后统治阴影的一个爆发点。而宋朝还有一个孟后被废则是因为卷入了一场官司,起因是因为孟后在内廷搞封建迷信活动,有巫蛊之嫌疑。据史书记载,仁宗废郭后之后,还是有点后悔的,所以经常会有书信往来。哲宗废孟后之后,也后悔,《宋史》说:“帝久亦悔之,曰:‘章惇误我。’”足见离婚之事,还是要谨慎的,连皇帝也不能例外。
    靖康之乱后,孟后已经成了太后了,有一次生病,有点晕眩。有个宫人说自己会符咒,可以治好孟后的病。孟后听了,赶紧让这宫人出去。因为孟后此前被废就和厌魅之事有关。《宋史》的记载是:“入宫禁中,尝微苦风眩。有宫人自言善符呪,疾良已。太后惊曰:‘仁吾岂敢复闻此语耶!’立命出之。”
    两道废后诏书,郭后要比孟后体面的多。但是郭后没多久病死,而孟后历经靖康之乱。张邦昌僭位的时候,还奉孟后为皇太后。后来金人追杀,孟后一路南下,逃到杭州,做了太后,得善终,也是世事无常。《宋史》说:“绍兴五年春,患风疾,帝旦暮不离左右,衣弗解带者连夕。四月,崩于行宫之西殿,年五十九……上尊号曰昭慈献烈皇太后,推恩外家凡五十人。殡于会稽上皇村,附神主于哲宗室,位在昭怀皇后上。三年,改谥昭慈圣献。”总算是得了善终。
    教主的称呼
    皇后虽然被废,其实并没有真正去清修做道士,而是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仍然享有皇家的尊荣,可以赐紫,可以加“教主”的称呼等。
    陆游《老学庵笔记》里有这样一个说法,“本朝废后入道,谓之‘教主’。郭后曰金庭教主,孟后曰华阳教主,其实乃一师号耳。政和后,群黄冠乃敢上道君尊号曰教主,不祥甚矣。孟后在瑶华宫,遂去教主之称,以避尊号。吁,可怪也!”宋朝废后入道,都可以得一个教主的名号。后来也有道士给宋徽宗上教主的称号,所以有士大夫认为非常不祥。是徽宗北狩的先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文/万景元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