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白蛇传》故事探源 道士下山捉妖劝世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古籍微信公众号 王艺 参加讨论

    
    道士除妖(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何对待害人女妖?
    既然已经把异类化身的女子定位成害人的妖精了,那么人类当以何种态度及方式对待之呢?看以下两例:
    颍川钟繇,字符常,尝数月不朝会,意性异常。或问其故。云:“常有好妇来,美丽非凡。”问者曰:“必是鬼物,可杀之。”妇人后往,不即前,止户外。繇问:“何以?”曰:“公有相杀意。”繇曰:“无此。”勤勤呼之,乃入。繇意恨,有不忍之,然犹斫之。伤髀。妇人即出,以新绵拭血,竟路。明日,使人寻迹之,至一大冢,木中有好妇人,形体如生人,着白练衫,丹绣裲裆,伤左髀,以裲裆中绵拭血。
    会稽王国吏谢宗赴假。经吴皋桥。同船人至市。宗独在船。有一女子,姿性婉娩,来诣船,因相为戏,女即留宿欢讌。乃求寄载,宗许之。自尔船人夕夕闻言笑。后逾年,往来弥数。同房密伺,不见有人,知是邪魅。遂共掩被。良久,得一物,大如枕,须臾,又获二物。并小如拳。视之,乃是三龟。宗悲思,数日方悟。向说如是云。此女子一岁生二男。大者名道愍,小者名道兴。宗又云,此女子及二儿,初被索时大怖,形并缩小,谓宗曰:“可取我枕投之。”时族叔道明为郎中令,笼三龟示之。
    这两则故事中,异类都还尚未害人,而人类已起杀心。尤其前一则钟繇故事中,只因旁人一句话就抛却数月恩情,顿起杀心;而后一则是男女二人两厢情愿,旁人却看不下去来插手捉妖了。这两则故事的共同点是引入了看破妖气的第三者,第一则钟繇故事中,还出现了“意性异常,或问其故”的细节,这一情节的加入有很重要的功能,既可以暗示与异类女子的结合必有害人类男子的身心健康,又可以吸引第三者来主动问及此事,从而引出故事的下一步情节。
    
    水漫金山寺(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士开始下山捉妖
    下面一则故事宗教力量开始介入:
    邬涛者,汝南人,精习坟曲,好道术。旅泊婺州义乌县馆,月余,忽有一女子,侍二婢夜至。一婢进曰:“此王氏小娘子也,今夕顾降于君。”涛视之,乃绝色也。谓是豪贵之女,不敢答。王氏笑曰:“秀才不以酒色于怀,妾何以奉托?”涛乃起拜曰:“凡陋之士,非敢是望。”王氏令侍婢施服玩于寝,炳以银烛,又备酒食。饮数巡,王氏起谓涛曰:“妾少孤无托,今愿侍君子枕席,将为可乎?”涛逊辞而许。恩意款洽,而王氏晓去夕至,如此数月。涛所知道士杨景霄至馆访之,见涛色有异,曰:“公为鬼魅所惑,宜断之,不然死矣!”涛闻之惊,以其事具告。景霄曰:“此乃鬼也。”乃与符二道,一施衣带,一置门上,曰:“此鬼来,当有怨恨,慎勿与语。”涛依法受之。女子是夕至,见符门上,大骂而去,曰:“来日速除之,不然生祸。”涛明日访景霄,具言之。景霄曰:“今夜再来,可以吾祝水洒之,此必绝矣。”涛持水归。至夜,女子复至,悲恚之甚,涛乃以景霄祝水洒之,于是遂绝。
    终于出现宗教人士了。这位杨道士就是看到邬涛“色有异”,因而推断其“为鬼魅所惑”,于是先赠符阻挡之,再赠祝水灭绝之,这显然是一个彰显道家法力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中的降妖情节仍然不能看作两个宋代话本降妖结局的源头。因为在这些故事中,妖怪只是在形体上被灭绝而不是在精神上被收伏。谢宗的三龟即使都现了原型,被收为宠物,但它们已经只是三只动物而不再是精怪了。而其他两个故事中的女鬼从此都灭绝了。这种解决矛盾的方式体现的仍然是原始自发宗教的观念。正统宗教的目的不是解决人的现实问题,而是征服人的精神世界。高僧和真人也不是巫师、方士,他们最终级的目的并不是捉妖除怪,尽管世俗社会常有这种误解。
    
    佛陀收伏魔女(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宗教破除精神魔障
    敦煌变文的“破魔变”中,魔王纠集徒众,试图以武力破坏净饭王子成佛证果的关键时刻,失败,闷闷不乐。于是魔王的三个女儿主动请缨欲以色迷破坏之,却被王子点破自身。“于是世尊垂金色臂,指魔女身,三个一时化作老母。且眼如朱盏,面似火曹;额阔头尖,胸高鼻曲,发黄齿黑,眉白口青。面皱如皮里骷髅,项长一似筯头鎚子。浑身锦绣,变成两幅布裙;头上梳钗,变作一团乱蛇。身蜷项缩,恰似害冻老鸱;腰曲脚长,一似过秋鹘鹭。浑身笑具,是其尸骸?”三个魔女原本都是美女,被点化成了这副丑态,羞于归家,于是诚心皈依,是从身到心被收伏。
    “三塔记”和“白娘子”中的两个男主角都因好色而使自己陷入魔界,因此法师现其色迷之对象的原形并镇压之,就是收伏其身;而许、奚二人受此魔障之后各自入道学佛就是心被收伏。妖魔的身体被收伏,而人类的精神被收伏,正是两位宗教人士最大的功德。这个宗教色彩浓厚的结局显然来自佛经变文。
    “白蛇传”故事的原始型态来自魏晋以前异类变化美女,与人间男子结合的反映原始宗教观念的志怪故事。自魏晋至隋唐之间,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日渐成熟,在正统宗教观念的影响下,这种异类女子与人间男子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和谐共处、戏谑调笑乃至两情相悦的志怪传奇,变为异类色诱、害人,最后被法师收伏的宗教劝世故事。
    “三塔记”和“白娘子”两个文本中的关键情节在魏晋至隋唐的志怪、传奇和佛教变文中都已经出现,但尚未完整地结合到一起。而这两个南宋的话本都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想象,也许在唐五代到北宋初年这段时间里,在杭州一带的佛寺讲经中曾存在过这么一部“白蛇变文”,正是“三塔记”和“白娘子”两篇话本小说的祖本,亦未可知。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白蛇传>故事探源》整理发布,作者王艺,选自“古籍”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