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初创期的宝鸡宫观 南北朝时期,道教真正成为完备形态的宗教,成为从民间走向官方的正统宗教。唐代以道教为国教,成为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组织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融合。关中地区大力进行义理建设的楼观道被作为李氏宗门圣地,大造庙宇,气势非凡;受其影响,包括宝鸡在内的周边地区也大肆修建道观。 ![]() 受楼观道影响,宝鸡大修道教宫观(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宝鸡道事自产生至隋唐,主要有如下数处道观:吴岳祠,又名西镇庙,596年建,位于宝鸡吴山;丹霞观,713年建,位于宝鸡扶凤县;启圣宫,天宝(742—755年)年间建,位于宝鸡凤翔县;仙游观,829年建,位于宝鸡麟游县;周公祠,848年前建,位于宝鸡岐山县;大成观,901年建,位于宝鸡凤翔县;乾元观,创建年代不详,位于太白玉皇山;常宁观,创建年代不详,位于宝鸡虢县(今宝鸡陈仓区);湫神庙,唐代建,具体时间不详,位于宝鸡太白山。 全真道与宝鸡宫观 五代至北宋,宫观道教逐步在宝鸡定型,内丹学开始传播,以诚心敬意、修身养性作为修道成仙的正途,以性命双修、苦炼心性作为修行宗旨,发展至金代孕育出了新道派——全真道,由咸阳人王重阳(1112—1170年)所创。全真道大胆提出了改革道教的主张:一是进一步将老庄思想贯穿于教义之中,对传统道教进行重大改造;二是融汇儒、道、释三家宗教和哲学思想;三是提倡平等;四是建立了丛林制度,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庵修道。时至今日,宫观道教仍然是西北道教的主体。 金代,1174—1180年,邱处机修行于宝鸡磻溪;1180年,蒙其师兄马钰相召,来到宝鸡陇县龙门洞修行,一边主持关中教事,一边刻苦攻读儒、释、道经籍,文化修养和社会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1187年,奉诏赴金朝中都(今北京城西南),与金世宗谈经论道话养生,深得赞许;1219年,已过古稀之年的邱处机冒着风霜严寒,穿越茫茫沙漠去西域,终于在1221年见成吉思汗于雪山,向其阐述道教的“论”与“术”,劝其“止杀保民”,被赐“神仙”之号。其弟子蒲察道渊和于遵庆在千阳建玉清观。 自邱处机开创龙门派后,其门下贺志真等于元代开始依山从水修宫建庙,名声远扬。随着龙门律宗在宝鸡等地的大规模传戒活动,使得全真道萌生出一派兴旺景象。龙门派第11代传人刘一明在陕甘两省致力于传道活动,强化了宫观道教在民间的吸引力;第19代传人王圆箓在对敦煌石窟进行清理保护过程中发现了震惊中外的藏经洞,为道教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文献。 ![]() 邱处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张三丰修行金台观 元末明初,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修行。张三丰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是元、明之际的著名道教大师,集道学、武学、文学于一身的传奇人物。根据对多种史料的反复考证,张三丰当生于元定宗二年(1247年),但卒年无从考证。根据各种史料推测,他的主要活动时期大约在1297年1417年之间。张三丰是一位道行极深、医术甚精、武功盖世的高人,为元明两代朝廷所器重和垂青,金台观因张三丰而出名,张三丰也在此练功种地,修行传道,广布善事,更加扩大影响,二者相得益彰。金台观因此而成为张三丰的祖庙,张三丰也因此成为金台观的正神。在张三丰云游过的其他各地(如武当、龙门等)的道观遗址中,他并不是正神之位,而处于偏位,只有金台观主奉张三丰,这种现象在全国仅此一处。此乃宝鸡金台观的地方特色。 张三丰定居金台观后,结庐构殿,吟诗作赋,挥毫写书,乐善好施,行医救生,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和拥戴。为此,在宝鸡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传奇故事。大家口中的张三丰,就象一位仙人,时隐时现,飘忽不定,莫测行踪。相传在宝鸡西35里坊塘铺北,有一座险峰,人称“西武当”,又叫佛岩,张三丰也曾在这里宣讲道经和传授武功。又据《陕西通志》载:“永乐间,三丰遇青少年时期的生员张恪于周公庙(岐山县)朝阳洞。”张恪乃1414年明朝解元,可见此时张三丰在宝鸡传道。陕西的真武崇拜与明帝寻访张三丰有密切关系。由于张三丰曾先后两次在陕西活动,时间长达二十多年,所以,明王朝的寻访使也在陕西寻访多次,并在宝鸡金台观立有《张三丰遗迹记》、《英宗书制碑》。 三丰道派全盛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这是他替代其余几个小的道派而形成武当派之时。客观而言,张三丰在金台观修炼达22年之久,宝鸡也应该是太极拳的发祥地之一. 张三丰所创内家拳以太极、形意、八卦为代表,其技击技术框架主要吸取于兵家。它通过古代兵法的虚实、动静、主客、奇正、攻守进退等,来构建自己的攻防术和战术原则,把兵法中行军布阵、示形造势、随机应变、避实就虚等克敌制胜的方法,运用到招式变化和劲力刚柔的动作要领上,完成了从群体战斗到个体对抗的转化过程。其人体模型出发点则是中医的,它以“天人一体”、“阴阳平秘”、“血气调和”、“内外合一”等方式,挖掘人体自身适应环境和发展的潜力,把中医的经络学说和相应的气功技术相结合,为内家拳的演练方法找到了医理基础。 明清时期,宝鸡尚存较多道教场所,其中以陇县龙门洞和宝鸡金台观最为著名。 ![]() 张三丰(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宋代以后的宝鸡道观 宋代及其后,宝鸡道观增数可观。择其要者列于下: 天庆观 据《眉县志》载:“天庆宫创于宋时,在凤翔;在眉者为天真观,故曰下院也。”即凤翔天庆观一名天庆宫;眉县天庆观为其下院,一名天着观。李子春《陕西道教志稿》言称,亲睹眉县老君庵所存宋真宗敕建天庆观碑,上有“立大中祥符二年十月十四日”等语。至元甲申年(1284年)春,汉中道提刑按察司知事陈亚路经眉县,在天庆宫题诗有“眉邑西连五丈原,琳宫一境绝筱然。窗含太白山头雪,门锁华阳洞里天”诗句,被天庆宫保真崇道大师、眉县道门提领康德仁和衍真大师白拱真刻立了诗碑。后有官员冉德明、道士李如坚等人经此题诗,也被刻立诗碑。约在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前,天庆宫更名天庆万寿宫。明清以后,天庆观改为老君庵。清代于天真观旁出土有《凭风石记》,上有其名。从该观设有下院和保留的一些碑石情况看,当时天庆宫的规模和地位当非普通道院可比。 至德常宁观 位于虢县(今宝鸡市陈仓区)。据宋代图经,唐以前已有宫观,五代时毁。宋初仅存大殿一座、石像一尊及石莲座一方。石莲座上有百余字,称此宫是刘纲、张陵、樊夫人全家请举之处。天圣元年(1023年),虢县令严望之规划修复此宫,命岐下(今宝鸡岐山)赐紫衣道士颛顼自忠主持修复工程。有道士赵从谠,号惭愧,行导引辟谷30年,积藏道书十万卷,在常宁宫修复时捐资数十万赞助。天圣五年(1027年),全面修复此宫,定名为至德常宁观,并立碑记载此事。金大定(1174—1180年)年间,邱处机曾经游至常宁观,并题《水龙吟》词于观内虚亭之上。金末,蒙古军入陕,虚亭被毁。中统五年(1264年),至德常宁观住持尚志全、李志玄、张志清及凤翔府判姚志信等重新修复,并将邱处机词刻石立碑。明清以后,此观不复见于史籍。 长春宫 位于虢县(今宝鸡陈仓区)磻溪,是西周著名政治家姜太公隐居之地,金大定(1169—1190年)年间邱处机在该谷隐修六年。以后,这里就出现了两处名人纪念地:东边是钓鱼台,其谷名叫伐鱼河;西边是长春成道观(宫),其谷名叫磻溪河,两处相距五里。邱处机隐居磻溪时,这有天真、烟霞二洞。1238年,邱处机门人卢志清约道友孙志冲等至磻溪寻找师迹,受于善庆之托,在其师旧迹创建长春观。道士张志洞等人向凤翔府“乞给公据”,公据上规定了地界。有住观道士张志洞、梁志正、康志和、孙志冲、杜志春、卢志清、冯志通、焦志真、金志圆等人。太宗十二年(1240年),尹志平、于善庆等人任命卢志清为该观住持。元宪宗二年(1252年),全真道掌教李志常奉旨遍祀岳渎,将磻溪观升为宫,先后由卢志清、方志正、张守冲任宫主。在信众支持下,方志正率宫中全体门徒,对长春宫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大规模营建,终于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完成了浩大的营建和修葺工程。据《重修磻溪长春成道宫记》言,当时有玉虚、通明、太宗等三座主殿及南昌、思真等大殿。时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点兼领终南山重阳万寿宫事的李道谦,专门为此刻立了碑石记其事。张守冲住持该宫45年,分遣弟子在长春宫附近又营建了一批宫观,后被赐号崇玄无欲大师。 玉清观 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邱处机应京兆府统军夹谷清臣之邀,自龙门下山主持钟南道观事务。途经千阳(今属宝鸡),见千河两岸石壁削立,乡人称之为石门,便筑全真堂,占地数亩,留弟子蒲察道渊居守。遵师安排,蒲察道渊隐居于此,未再远游。明昌二年(1191年),于善庆奉邱处机之命,与蒲察道渊结为方外至交,共居全真堂。后于善庆隐居在蘧岳东南峰,互相往来甚密。明昌六年(1195年),由于金廷禁罢全真道,中原各地不少道门中人纷纷寻来千阳,投于蒲察道渊之门。于是,承安三年(1198年),千阳县民集资向礼部申买观额,由此扩建为一处大宫观,将全真堂改名为玉清观。金末,玉清观被兵火焚毁。蒙古太宗十年(1238年),于善庆在住持终南山重阳宫时,主领陕右教事,遣重阳宫讲师冯道真(号圆明)、道士高道宽(后住持重阳宫)及魏道阳等人,赴千阳重建玉清观,并将其升为宫。在陇州元帅姬德通的扶持下,经过了23年的艰辛劳作,终于完成了玉清宫的重建工作。据《有元重修玉清万寿宫碑》所形容,该宫梯阶三层,“林林百盈,如峙如立”,可以想之其规模之宏伟壮观情景。 玉泉观 又名南昌宫、小蓬壶,位于磻溪东10里处。因该地有白鸡泉水、二泉交流为池,故名。邱处机曾在此居住过。观中建有寥阳殿、通明阁、雷祖庙、三官庙,还有静室云馆、蔬圃水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