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宗张三丰 孙碧云,号虚玄子,陕西冯翊(今大荔县)人。道教《诸真宗派总簿》作“石碧岩”。生于元惠宗(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 在家时,幼即慕道,年十三入华山为道士。明朝任自垣撰的《大岳太和山志》,这样记载孙碧云:“幼年颖悟,愿欲学仙,遂入西岳华山,寻镬刀之踪,追希夷之迹,岩栖屋树,服气养神,探黄老经旨、周易参同与夫儒释,诸子史书,罔不熟读,研精覃思,固有年矣”。史载,明孙碧云,冯翊人,年十三入太华山出家,后到半截山(少华山)修道,遇张三丰授以道术,居武当山,洪武中征入京师,赐衣膳。永乐时屡敕褒宠,赐袍笏。号玄虚子,敕听归山,临别制诗以送,又命访张三丰,赐敕四道,景帝时亦遣问赐则赉其徒,为建万寿宫,储诸法物,录旧志。孙碧云擅于养生,又喜博览群籍,这在道教史上,乃有名的人物也。继承陈希夷,张三丰一派薪传,正所谓学有渊源,丕振宗风。其道绵长矣! ![]() 孙碧云入少华山修道(资料图 来源网络) 与朱元璋论三教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太祖因梦遣奉御张武等人请孙碧云至京,命住朝天宫,遣官赐衣。十二月十一日第二次诏见孙碧云,朱元璋问:“三教之说,其优劣如何?”孙碧云回答说:“于道言之,则无优劣之辩。教虽分三,道乃一也。……而宣圣孔子,陈三纲之礼,设五常之教,万代则之,而历代崇奉,岂不为优乎!而太上训道德无为,修身治国之玄理,渲清静太朴,正己正人之圣化,上古明君,咸为准则,而称为善治,岂不为优乎!而释迦文佛,出自西极,而教流东土,谈俭身治心,真实之微言,说过去未来,不虚之因果,若遵而守之,则超出十地,岂不为优乎!若此三教之说,途虽殊而归乃同也,虑虽百而致乃一也,本无优劣之辨。” 听了孙碧云此番议论,朱元璋心情大悦。他后来对孙碧云道:“朕便是轩辕,尔便是广成。”赞美之语,溢于言表。实际上孙碧云的这番话阐述了张三丰一系的“三教归一”思想。 因为朱元璋的一梦,才有孙碧云金陵之行。从文献记载孙碧云先后被朱元璋诏见七次,最后朱元璋大宴于奉天殿,赐以御膳珍果,才遣孙碧云回少华山继续修行。 朱元璋特别推崇三教合一之说其实也与当时社会有关,因为元末群雄割据,乃战事频繁的局面,人民处于水火之中,朱元璋来收拾这个局势,消灭群雄,而建立明王朝,要使人民休养生息,更须有安定的社会环境,进而巩固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所以朱元璋才特别强调三教合一之说。 ![]() 朱元璋特别推崇“三教合一”说(资料图 来源网络) 武当山的总设计师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延续了其父对孙碧云的重视。他于永乐十年(1412年)诏孙碧云至阙下,敕授道录司右正一之职,特准其在武当南岩办道修行,任游于四海之内。同年三月,明成祖下诏给孙碧云,表示仰慕真仙张三丰老师,希望在真仙鹤御所游之处(即武当山)创造道场,所以让孙碧云参与武当山宫观的营建,负责遇真、五龙、南岩、紫霄、玉虚诸大宫宇的选址和总体设计。从这一事迹来看,孙碧云堪称明代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总设计师。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武当宫观基本建成。一日,孙碧云告诉门徒说:“如今教门已兴,吾将往也。”第二天,孙碧云沐浴更衣,在南岩宫龙头香处,遥对金顶焚香礼谢,随后,端坐而逝,享年七十二岁。 驸马都尉沐昕等督建武当宫观诸朝臣闻讯,无不哀悼,以重礼葬于桧林庵。武当道士太易子先生搜集其遗作,编成《碧云集》刊行于世。 孙碧云深受最高统治者重视,是历代武当道士中接受皇帝圣旨最多的一位。他在武当南岩宫开创流传的榔梅派,是张三丰拳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拳法理源太极阴阳鱼,行拳犹鱼龙飘游,故更名为榔梅派鱼门拳,今广为传播。 ![]() 武当宫观基本上由孙碧云负责设计(资料图 来源网络)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明代全真高道录》和部分网络资料整理发布,选自“唐山玉清观”,2015年7月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