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教材 >

传统文化的复兴并非复古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日前,《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要将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这一意见被解读为“传统文化进教材”。事实上,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从来也没有在教材中消失过。在著名学者、大陆新儒家领军人物陈明看来,未来真正要做的,“不只是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而必须从当代文化系统的建构的角度,对传统做动态的理解,国家民族新的文化系统和结构之建构的视角,而这实际是近代以来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
    百年以前,在遭受西方殖民运动冲击面临救亡压力的时候,我们在所谓新文化运动里失去了平常心,把传统当成了落后挨打的原因而加以否定抛弃。如今,当经济长足发展,全球化使文化对于认同和凝聚的作用充分展现,社会各方面终于开始重新清理建构自己与传统的关系。认为,应该放在这一宏观视域深入领会“意见”的重大意义。“我们的近代史可以理解为一个古老帝国在西方冲击下的自我调整,浴火重生的过程。所谓新文化运动是这一追求遭遇挫折时的情绪反应。”陈明说。不过,复兴断裂百年的传统并不容易。陈明说:“关键在实施,实施的前提则是思想观念的统一性。社会上众声喧哗,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传统的偏见积非成是,职能部门的行为惯性和意识形态偏见也需要改变和调整。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升级。如果我们能从‘意见’体会到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它追求的是我们历史、社会和国家的内在目标,是当代生活和生命与古典精神和优雅趣味的融会贯通,应该就不难去见招拆招解决各种问题。”
    文化不能变成薯片
    现代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数千年来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毕竟诞生于农业文明时代,复兴传统,又该如何复兴,怎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现代生活中?陈明说:“中国这个概念既意味着特定地域,也意味着特定文化或文明——‘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采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既是儒家的叙述,也是历史的叙述。《意见》提到的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修齐治平’‘开物成务’‘天人合一’都来自儒家。换言之,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有其内部的结构,不能零散化碎片化为一袋马铃薯片。明确儒家文化的主体性地位是必要的,尤其在文化的公共性功能如认同、共识等得到充分展现之后。”
    当然,复兴不是简单复古,是为了构建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现代文化,为了满足我们今天在各个方面的文化需求。陈明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的工作,而必须从当代文化系统的建构这个角度,对传统做动态的理解,国家民族新的文化系统和结构之建构的视角。这实际是近代以来一直在追求的目标,只是过去基本都是从反传统的前提出发而已。”
    国学院可以培训教师
    其实,传统文化的教育并没有真正消失,诗词歌赋、经史子集也都没有真正退出过教育领域,此外,近年来民间的读经等传统文化教育也逐渐增多。不过,一直都有人担心,传统教育并非没有,琴棋书画的教育也曾进入学校,但收效甚微,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未来的传统文化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做?
    陈明说,“大学教育资源稀缺,高考又只能看几科分数,所以传统文化更多进入教育领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当然,目前来说,如果琴棋书画诗词曲赋教育稍显奢侈,那么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通过纳入语文、历史课程,计入高考分数,应该可以解决吧。”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更严峻的问题是谁来教?事实上,当前的教师,大多是在反传统及市场化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对于传统文化,普遍缺乏认识和理解,又如何去教学生呢?对此,陈明说,“这是个问题,但可以慢慢解决。现在大学的国学院很多,似乎高大上,其实象牙塔没必要那么多人去钻,做相关知识培训更合适也更有前景”。
    背点儿东西很有必要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近年来民间各种读经班、国学班越来越多,不过,不少传统文化教育中过度地强调背诵,亦备受诟病。
    传统文化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中国人数千年来累积的文明,如何防止传统文化教育变成单纯的知识教育,背一大堆书却依然对传统一知半解?陈明说,“这个问题其实不太复杂,传统蒙学教材好的就很多,《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我就让孩子读。背点东西很有必要,只要不过分。少年识字糊涂始,没关系的。四书五经或者《笠翁对韵》之类,都是知识和价值或意义的统一,包括唐诗宋词,也同样如此。教育和教化本就混合在一起,其言难知,其实易行,不必过于纠结”。
    传统时代的教育方法与现代不同,在今天,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究竟是应该如古人般学习,还是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和标准中,是否需要课程化?如何考核?这亦是未来必然要面对的问题,陈明说,“个人感觉,传统文化专门作为一门课,不必考试,考评就可以。中考、高考时作为附加分放到语文、历史或政治科目里就可以了。标准化什么的,我觉得没必要,关键是走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