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白鹤道人:壁上作画 为梁武帝取龙肝凤胆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中国道教》 余爱本 参加讨论

    文/余本爱
    鹤道宝志争仙山 武帝诏准斗法决
    梁武帝天监初年,有一位道人,世人不知其何许人也,更不知其尊姓大名,因常驾白鹤云游天下,故人们尊称曰白鹤道人。
    据《潜山县志·仙释传》记载:他周览各地名山大川,礼拜全国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一天,慕名来到天柱山,朝谒第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见天柱山山体雄伟,气势磅礴,高入苍穹,云飞雾绕,神气氤氲,遂萌生在山中结庐炼修之意。当谒汉武帝建的五岳祠之后,见天柱山支脉凤凰山,风光旖旎,环境幽静,决意驻足,修炼传法。
    
    白鹤道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时,有一位高僧宝志禅师亦慕名从金陵卓锡来此,也想在此山辟山筑室,修建寺院,开场弘法。二人争执不一,只好奏请梁武帝仲裁,请求封赐宝地,以遂其志。武帝以二人皆具灵通,且法术高强,命二人斗法,各司其法,以物识地,得者居之,互不侵扰。白鹤道人称:“我以白鹤栖止处为记,白鹤落脚立足之处即吾之宫。”宝志禅师则云:“我以锡杖为界,卓锡拄地之处乃余之室。”武帝诏准,着地方官员现场监督。
    道士白鹤禅师杖 各划东西分凤凰
    白鹤道人和宝志禅师来到凤凰山颠,各展其能,各施其法。白鹤道人将手中羽扇抛向云端,口中念念有词,顷刻化成一群白鹤从山之西南方振翅飞来,白鹤翩翩,乘云御风,颉颃九霄之侧势鼓翼,傍射阳光,色如镧银。又若浪花翻白而涌江湖,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鹤群飞至凤凰山上空时,白鹤道人把手一指,白鹤正欲收翅停落,宝志禅师见状,忙将手中锡杖掷向蓝天。锡杖似蛟龙腾空,金光闪耀,在凤凰山上空盘旋飞舞。杖上佩环,铮铮做响,声震山谷,更助神威。白鹤随着道人手指的方向,又展翅翱翔,让出了凤凰山中一片净土,徐徐落在山岗之东侧,锡杖见白鹤东去,遂坠于地,直插在汉武祭岳台之西、凤凰山东麓。
    白鹤宝志今何在 此地空余石与泉
    白鹤群落东山,鹤首伫立于东山巨石之上。白鹤道人遂得东山。后人谓其石曰立鹤石。宋绍圣二年李复德等人刻词补记其事于斯石。记鹤立故事之石屹立千年,直至公元1981年冬被毁,现仅存一米多高的残石立于山岗之中。鹤止处,亦有文人书斗大楷体“鹤止处”三字镌于碑,立于东山之阳。宝志锡杖拄地,地穿而涌清泉。后凿为井,世称锡杖井,井旁之山峰为锡杖峰。宝志禅师便驻锡井西,建寺曰山谷寺。白鹤道人遂在山之东侧山谷中建一茅庐,修道炼丹,弘扬道法。三年后,改庐为观,人称白鹤宫。白鹤道人又在宫前凿一水井,称为白鹤泉。此泉其深莫测,久旱不涸,久雨不盈,常年清冽,饮之香甜,沁人心肺,众人爱之深受其益。
    白鹤泉深不知处 转瞬千年又复开
    此泉在元明之际曾一度淤废。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因抗日战争,潜山农业职业中学迁址于斯,对该井加以疏浚。时,该校校长毕乃玄立碑记其事。其文曰:潜之真源宫,为萧梁时代白鹤道人托钵之地。历隋、唐、宋、元、明、清,迄于民国,千四百有年。邑志载,宫前有白鹤泉,年久湮没,无从寻探。自县立农职迁建于宫侧后,询诸土人,斯泉究在何所,皆茫然无所对。全校饮水,唯汲宫前小池。今秋久旱不雨,玄总长校务,虑兹杯水,难供饮爨,惄然忧之。亟谋疏浚,冀畅其流,以救眉急。乃距池许,入土丈余,忽发现砖石叠砌之古井一口,出其瓦砾而深掘之,四周清泉涌注,色味俱佳。且于泥淖中掘出铜帽顶、玉手镯、杯、筷等物,古色古香,殊堪珍贵,是即白鹤泉之仙迹也。此千数百年具有历史性之仙源,重新掘现,无异珠埋玉蕴,再吐辉光。一点甘泉,不藉耿恭之拜。千年灵液,犹留竹叶之香……直至今日,村民仍食用此泉清流。
    画壁龙凤取肝胆 拄地方井酒泉香
    据传当白鹤宫和山谷寺建成之日,武帝御驾亲临现场,以示祝贺。武帝亲临时御书“访鹤”二字以赐,白鹤道人命工镌刻于凤凰山西侧山谷中之石壁上。“访鹤”二字字径32厘米,间距20厘米字迹苍劲厚重,至今仍清晰完好地保存于石壁,成为当今游人驻足观瞻的一大亮点。
    
    天柱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
    白鹤道人为感谢皇恩,乃在落成的大殿高墙上,东画龙,西画凤,令人操刀宰剖,取出龙肝凤胆,供奉武帝为佐酒之肴。宝志禅师不甘示弱,以锡杖拄地,地涌甘泉香醇如酒,他又拄地一处,地亦涌泉,其泉清香如油。禅师以香油数升,酒数斗,贡献给武帝,谓香油炸龙肝凤胆,可食诸日,酒饮百杯不醉,更可使人心旷神怡,延年益寿。现画龙墙仍残存高三尺、长八尺,屹立于山岗之阳。油井、酒井,仍在山谷寺大院前后,不时还散发油香酒味,令今之游人止步。
    白鹤千载来复去 道人神异传古今
    至唐代初年白鹤道人修炼得道,驾鹤仙去,云游他处。之后,每年仲春有白鹤自西南来,如甲马千骑,衔枚顿辔,肃然而行途中也。仰而视之,盖所谓鹤驾者,世人皆云此事乃白鹤道人率其弟子回驾巡视故地,以示不忘仙境胜地之举。宋人张春作《鹤驾词》详细描绘此情此景,其词前引文曰:鹤驾之说如彼,如余之所亲见,与所期之时又适相合也如此。想夫霓旌羽盖,云飙霞马,所以参错其中者,安知非紫微太室之贵,昆阆蓬壶之仙,挥斥八极,呼吸阴阳,往来浏览,策空浮驾而至,邦人徒见鹤高蹈之容与奋迅得志之态,雄飞冥冥,无意俯啄,独与其同类者翩迁丹汉。羽翮振奋,光耀观瞻,欲企而就之,邈不可得。而不知其亦犹凤凰之翔于千仞,顾能下之也哉。
    唐玄宗天宝九年,玄宗遣中使王越宾、道士邓紫虚至此扩白鹤宫建司命真君祠。唐宋之际,时有宫宇三千六百余间,香客络绎不绝,极盛一时,成为我国著名道教宫观之一。今日潜山道教协会会址迁居于此。白鹤道人的故事,仍在人们传扬之中。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白鹤道人的故事》一文整理发布,作者余本爱,选自《中国道教》期刊,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