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养生备于理:三丰祖师“重生重道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宁业高 参加讨论

    张三丰“重生重道”箴言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欲得其生,须重其生,
    欲重其生,切莫轻生。
    欲杀身成仁,须见危授命,
    平日保其生,至此用其生,
    乃不同虚生,虽死而犹生。
    注释
    ○所欲:所有的欲望。○甚:超过。○生:生命;生存;活着。
    ○欲:欲望;希望;思想。
    ○重:重视;看重。
    ○轻生:自杀而死的念头或行为(包涵轻视生命的价值和不重视保健养生)。
    ○杀身成仁:指为成全仁义道德或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见危授命:指面对正义事业或他人处于危难当中之时,能够不惜自己的生命去奋力救护。
    译文
    人生中所有的欲望,最重大的莫过于求生,
    要想实现人生长寿,就必须高度重视生命,
    要是真正重视生命,就千万不要轻视生命。
    成全仁义需要献身,拯救危难可不惜生命,
    平日重视保护自身,至此奉献出珍贵生命,
    这不同于一般虚生,人身虽死而其人犹生。
    
    张三丰(资料图)
    养生旨要
    张三丰著述很多,特别是对健身养生方面,多有相当精深的创见和极为精辟的论说。他认为,人的一生中最大的欲望是生存,也就是说,“人以活着为大念”。他明确告诉人们,人的生命来源,不靠天赐地与而出于父母生育,人的健康寿命,不靠神护佛佑而在于自己保养。你要生存、想长寿,那你就得重视生命的价值,重视日常的保健。否则,“生”是空谈,“命”也难保。他宣扬“生命是本”的人生观,鲜明地指出,一切“轻生”的想法或行为都是错误的、有害的,也是伤情害理不道德的。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轻生者的行为,完全忽略了亲人和朋友的感情与友情。
    张三丰的生命观是正确的、积极的,既反对“轻生”,也不提倡“虚生”。所谓“虚生”,是指那种完全忽略真正的人生价值而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活着,那种完全排斥人生的社会意义而醉生梦死式地活着。他指出,“杀身成仁,见危授命”等正义行为,不属于“轻生”,而是“虽死犹生”,那些古往今来的“忠臣义士,烈女贞媛,惟重生者能之也”,他们的死,是为正义而死,不是轻视生命,而是真正懂得生命的最高价值意义。这等高尚行为,恰恰是那些庸俗之徒所想不到、做不到的。但他劝谕人们,如果你“生值太平,躬逢盛世”,没有必要杀生献身时,就得快快乐乐地活着。什么贵、贱都无所谓,如何贫、富也不必计较,健康快乐地活着就是幸福。
    张三丰说,如果你希望健康快乐地活着,那么,你就“不可不知养生也。养生之论,与修真不同。修真可以逃劫数,道也;养生可以延年命,术也。”保健养生是讲究方法和技巧的。善良的张三丰认真地给人们讲解养生道理的同时,又给人们传授各种保健技术,指点各种窍门。他指明远古人的长寿经验是:“上古之民,浑朴为风,寡虑寡思,寡言寡笑,寡视寡听,粗衣粝食,不识不知,故能保全其真,以永眉寿。”指出当时人的短命原因是:“近今之民,浮华日启,多虑多思,多言多笑,多视多听,丰衣厚食,荡志荡神,故尝戕伐其性,以致夭亡。”
    养生、保健的基本法则是什么?张三丰明确指出:“养生者,药食为后,保护为先,学天道可也,学古人可也。”
    
    重生重道(资料图)
    附录1:
    [明]张三丰“养生可以延年命”说
    不可不知养生也。养生之论,与修真不同。修真可以逃劫数,道也;养生可以延年命,术也。”
    (《张三丰先生全集》)
    附录2:
    [明]张三丰“长寿保护为先”说
    养生者,药食为后,保护为先,学天道可也,学古人可也。
    (《张三丰先生全集》)
    附录3:
    [明]张三丰“古人长寿经验”解
    上古之民,浑朴为风,寡虑寡思,寡言寡笑,寡视寡听,粗衣粝食,不识不知,故能保全其真,以永眉寿。
    (《张三丰先生全集》)
    附录4:
    [明]张三丰“今民短命原因”诫
    近今之民,浮华日启,多虑多思,多言多笑,多视多听,丰衣厚食,荡志荡神,故尝戕伐其性,以致夭亡。
    (《张三丰先生全集》)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中华养生通鉴》(宁业高编著)整理发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安徽省大别山文化研究院编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