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弘道读经会丨为何大众布施往往只能得到福德 而非功德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陈景展 参加讨论

    文/陈景展
    问:功德是否就是布施一切,倘若我们没获,拿什么布施?有时觉得人离不开红尘众生,只一点小病不依靠别人,不知道都死多少回了,如何站在岸上?
    
    布施是三乘法中的下乘法
    答:功德不是只是布施,布施只是行功德的一种方式,祖师说了三乘法,布施其实是下乘法,而建功德,中乘法也是,上乘法也是,都是功德。在性命上下功夫是真功德,通常所做的一些大众所谓的布施或者所谓的修行,其实更多的是福德,谈不上任何功德。
    功德和福德的一个区分就好比你去上山,身上也没有带水,没有带伞,走到半途又渴,太阳又热,晒的你是口渴难忍,但是又没有水。此时,所谓福报就是身上有钱,看到一个小卖部,一个服务站,好,我买一瓶水,太阳太热,我打一把伞,我坐在凉亭里,我坐在台阶上,乘着凉,喝着水,不至于口渴,不至于顶着日头,但是你的脚还在那儿站着,你的屁股还在那儿坐着,没有上任何一个台阶,这叫福德。大众所做的这个很多的布施,所谓的修行,大部分其实都属于福德的范畴。
    那所谓功德,是真正你的脚跟往上上了,不管是上一个台阶还是上一百个台阶,每上一个台阶你整个身心都会发生一个变化,你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你的容言,你的语气,你处理问题的各种方式都会有所变化,还有你的智慧也会有所变化。
    
    布施在于发心 资料图
    为何大众布施 往往得到福德而不是功德
    大众为什么所做的很多东西,同样是布施,为什么布施出来最后的结果是福德,而没有任何功德呢?
    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发心的问题,归根到底就在这个“心”字上。发心不纯正,为行善、为修行、为建功德,不是一个坦然、自然、纯正的一种状态,往往带着一种有伪性在做,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众生的功夫做的不扎实,就好比说有一个屋子,这个屋子破破烂烂的,好,我今天要修缮了,我买了一点瓦,我把上面的漏洞补一补,你却忘了,你的墙角还是一个大窟窿,还在漏风,这个房子仍然是破损的,我们补了一边,但是我们的罪没有出,我们的毛病没有改。
    真正行功德的人会怎么做
    我们以前打过比方,就像一个行走的队伍,那个落到队伍最后边那个人你没考虑。我们没有从我们的毛病入手,只是在往前走,往前赶,看第一个人走到哪儿了,我要走得更远,我要拍多少照片,我要赶多少景,我要跟别的队伍去比赛,我要走的有多快,我能走多快走多快,却忘了最后落队那个人就是你的毛病。真正行功德的人,首先是从自己的毛病入手,所以为什么入道弟子第一个要读的就是《感应篇》,第一个修的经典也是《感应篇》,先把这个屋子的漏洞,墙角根有一个大窟窿,先把它补一补,柱子有问题了,先立起来,不行的话重新换一个柱子,之后才是里面粉刷上面的更精细的装饰,更精细的装扮,这是实实在在的功夫,是在行功德。能立住的,才叫功德。海浪一冲就垮掉的沙堡,最多只能是福德。
    其次就是整个过程,这个发心是处于一种完全自然,就是说布修的修,是真修,是行的功德。有意的修,知道自己在修的修,那就已经不是功德了。还有我们讲过行善也是这个样子,真善没有善。倘若知道说这是一种行善,我要去放生,放生有什么功德,我要做什么时间事。这个最后都是福德,福德也有好处,它不至于让你死在半途,让你可以歇脚,可以乘凉,可以有一口水喝,以至于最后有机会,有更多的机会来遇到一些接引你的人,来帮助你的人。但是仅仅是让自己的有限的人生更完满,然后这个也会留到下一世,让下一世的人生更完满。但是你的性命,这个根本,并没有提升。这就是两者的一个区分。
    什么样的布施是真布施
    至于说布施,什么样的一个布施是一个真布施呢?或者说怎么样去布施呢?财富只是其中非常有限的一个部分,你说你如果没有东西拿什么布施,你的心就是一种布施。我们其实也提到过很多次。比如说我自己的能力,那就是教门中的这些事,该诵读我把经诵好,为人消灾、忏罪,把自己的功课做好。这就是我的布施了。我用我的行为,我用我的每日最平淡、最真实的工作来完成我的布施,
    有人说在法筵之中,自己不懂法,也不敢乱碰,也害怕宣传错了,那你就去,拿自己的工作之余,自己的生活之余有一些零碎的金钱,还有一些东西,好,我可以供养。供养给宫观也行,供养给社会需要的老百姓也好,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大众也可以。
    比如还有很多人提倡这种行为式的慈善,就是我不需要一分钱,而是培养你的一种奉献精神。我刻意的先去做一点善事,最后渐渐地变成一种自然而然,没有刻意,变成我的一种自然的觉悟。这都是布施。如果说我什么都没有,我连这个都没有,我是一个瘫痪的人士,我就只能躺在床上,那能不能布施?一样的。你的爱,阳光照进来了,你对阳光的爱,这就是布施。你的心在散发一种正面的能量,善意的东西,你听到小鸟的歌唱,你觉得很美,这就是布施。你听到一个很好的音乐,你感动了,这就是布施。你布施给了宇宙。同时他的音乐也感动了你,他也在布施。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宇宙,良性的一个社会。那这个社会最终会走向一种爱,一种和平,一种光明,这就是所谓的布施。
    
    修行不能离开红尘 资料图
    修行决不能离开红尘
    然后我们是在红尘之中的,修行也绝对不能离开红尘,祖师在《创立教十五论》都说过了,“欲求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离开了凡世,你修什么呢?修行就是因为我们正面地面对一切,我们才去修行,也才能认识我们的真性。倘若你都离开了,你都否认了,你都回避了,拿什么去直面人生呢?那你是比虚假还虚假,比那些戴着面具的伪善的庸庸碌碌的人更虚伪。修行就是卸掉一切的面具,我们卸掉一切时代给予我们的这种虚假的东西,用一颗最清静、最真实的心去面对自己,面对宇宙,面对苍生,把这颗心给明明白白摆透了,大道就出来了,人生的意义就出来了,回光之心、反照之意就出来了。
    自然修行变成一个最正正当当的事情,也是最无愧于心的事情,也是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任何解释的事情,因为它就是本来的样子。就像花儿为什么这么开,它没有理由,它不是为了让人闻起来觉得芬芳,也不是书上所说的为了装扮这个世界,也不是为了装扮我们美好的家园,没有你、没有人类的时候它已经开放了几万年,几千万年了,那是一种本然的一种状态,它没有什么理由的。所以这是我对你这个问题的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包含的方面比较多,看起来这个话语很简单,但是包含的问题比较多。
    最后说又如何站在岸上,刚才已经说了,其实已经提到过了,有回光之心,有反照之意的时候,你这颗心亮了,那个时候你就已经看到了岸。当随着身心的巩固,功德的这种加深——就像上山一样,你的脚在走,台阶一个一个的踩在你的脚下,峰回路转的时候,豁然开朗,发现村庄、小镇都在你的脚底下——你就已经在岸上了。有了出离心了,你还怕不上岸吗?倘若没有出离心,在红尘之中打转,在物质世界中迷茫,你读多少经都是负累、都是包袱,只能让你更沉重,没有一句能让你真正的消除烦恼。真正烦恼的根由就在这颗心上,真正能让你解决一切烦恼的也是这颗心,不需要外求的。(编辑:行云)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