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张三丰在方城炼真宫遗迹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第二届全国张三丰历史文 钱诚元 参加讨论

    张三丰修炼时短 传奇事长
    张三丰在炼真宫隐修虽不到四年时间,但在方城民间却流传着很多有关他的传奇故事和典故。其中优为隆冬摘杏和屙饺成仙可说是家喻户晓。传说张三丰平时不讲穿戴,手脸洗得马虎,所以外号叫“邋遢张”但他常为百姓治病,手到病除,大家都喜欢他,只有宫中的邢道长看不起他。一年冬天,大雪弥漫,邢道长患病在床,张三丰前来看望,问他哪里不舒服,邢道长不想理他“哼”了一声,脸扭到床里,不理睬他。张三丰佯装不知,说“原来想吃杏啊,我去给你取来”(方城一带土语将“杏”发音为“哼”)然后就出门走了。邢道长以为他是痴人说梦,这大雪天哪会有杏?谁知不一会张三丰背着一大枝杏进来,黄灿烂的杏子挂满枝头,邢道长非常惊异,并且吃下一颗杏子后,病痛全消,浑身通泰。见他如此神通,以后再也不敢小瞧他了。
    另外一年夏天的一天,张三丰问众道人中午想吃啥,大家都说想吃饺子,三丰说:“这个不难,呆会我为大家包”看看天已快响午,大家笑而不信,待了一阵,他叮嘱大家不要偷看,才慢腾腾走进厨房,关牢了门。有一个平时就小聪明的叫二能的道士想看个究竟,便一人悄悄来到窗下偷看。只见张三丰先包了三个饺子下锅,滚了几滚,捞出来自己吃了,然后登上锅台,扒下裤子向锅里拉起屎来。停了一会,他下来抄起勺子一舀,雪白的一锅饺子就成了,那二能晤着嘴跑远处呕吐去了。三丰打开门,大家蜂拥而进,争相舀吃起来。只有二能不吃。三丰见大家吃罢,说了声:“走,跟我上天去!”话音刚落,大家都冉冉离开了地面,升到空中成了仙,只把二能留在了宫里。二能后悔莫及,逢人就说:“早知道吃了屙的饺子会升天成仙,我捏着鼻子也吃它一个饱呀!”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说明这一带确有张三丰留下的踪迹。
    
    炼真宫
    “炼真宫”屡受战乱 几番兴衰
    明代以后,虽经多次重修,但终因屡受战乱,几番兴衰。至建国初期,“炼真宫”内保存下来的只有三清殿、奶奶殿、玉皇殿、斗姆阁、仙人洞、道房。除斗姆阁为古代木制构造楼阁外,其余皆清代单檐实山硬壁式建筑,汉代故城尚保存完好。建国后,“炼真宫”先后被城郊区委、粮食局大库、电业局、县委招待二所、党校、三职高占用,道教活动基本停止。故城墙、碑林、玉皇殿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坏,甚为可惜。随着党的宗教政策和文物保护政策逐步落实,这座千年古观也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珍视和保护。1977年7月10日,方城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16日,被南阳市政府正式批准为对外开放道教宫观。炼真宫,作为方城县迄今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创建历史最久远的一座道教宫观,又成为当地一处主要道教活动场所。由于张三丰在当地影响极大,开放后炼真宫首先对原仙人洞进行了重建。经过近两年的施工,一座高达15米的三层部阁楼式仿古建筑——“神仙洞阁楼”于1995年底顺利竣工。该建筑碧瓦粉墙,飞椽斗拱,雕梁画栋,美丽壮观。内塑三丰祖师神像,伟岸庄重,丰神俊逸;仙人洞内东西墙壁之上嵌镶张三丰原题仙人洞壁诗二首,一首乃前文所述之《书炼真宫壁》,另一首为《修真悟道醒》,诗云:
    三丰隐者谁能寻,九室云崖深又深。
    漠漠松烟无墨画,淙淙泉水有弦琴。
    悬猿伴我消尘虑,白鹤依人引道心。
    笑披皇恩趋富贵,并无一个是知音。
    此二诗皆为南阳人王子光所书,杨洪献雕刻,与原壁题相比,虽然不是张三丰亲题,但隶书秀气灵韵皆现,亦为“仙人洞”增色不少。 经过近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目前,炼真宫按照总体规划院内建筑已基本完成,相继建成了斗姆阁、玉皇殿、三清殿、灵宫殿、祖师殿、钟鼓楼、东西跨院、及道房院等共24座殿堂,彩塑神像300余尊。 所有建筑均为仿明清古式建筑,挑角飞檐,并饰以龙脊鱼兽,雕窗镂楹,琉璃筒瓦,金碧辉煌,兼绘栋画梁;斗拱石栏均精雕细刻。彩塑神像慈眉善目,仪态端庄,神情自若,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整体建筑气势宏大,庄丽华贵,为境内所罕见。登临炼真宫,七峰山蜿蜒如长城环其北方;潘水淙淙宛若彩带绕于城东南下;南傍方城故城,城内新楼幢幢掩于绿林之中;西临田园,禾苗青青,满目均是生机与希望。回望故城墙夯迹累累,沧桑可见,耳边钟罄悠扬,悦耳动听,让人如临仙境,同步灵界,心旷神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