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练得真如性 自然是全真:写给红尘修行客的人生寄语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最近看柴静的《看见》这本书入迷。她在字里行间中很明显地透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在采访中也往往会流露出情感上的责问。这本是违背一个记者的中立原则的,但只要读完整本书你就会发现,柴静是一个懂得成长的文艺青年。从刚刚进入央视的小毛丫头成长为新闻界的明嘴,这十多年的路并不容易。事实上,一个人真正成功的地方,不在于你曾经复制了他人多少次脚步,而在于你能否真正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节奏。
    
    在于你能否真正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节奏(资料图)
    凡事皆修行
    其实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修行。道家讲修行,不是一定要去深山老林隐居。而隐居也并不等于修行。一个人,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属于自己的这份职责,就属于尘世中的你我的修行。虽然此修行无法等同于彼修行,但这其中的道理却是相通的。道家在打坐时讲求守一,这个“一”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其实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修行(资料图)
    

没有人敢说自己在生活中,始终都能保持着正确的选择。想要在尘世中做好这一世的修行客,重要的是能够按照着自我认定的正确方向,一直走下去。真正让人害怕的事情是,未来的某一天,你我会变成自己今天所厌恶的人。所以,今天的“我”要始终对外来的“侵略”和诱惑保持警惕,强调做自己,要有与众不同的态度,就需要能有拒绝外力诱惑的坚韧和耐心。这样一种坚持向前的心态,正是我们提到的修行事所不断历练的内容。修行不是说要把心中的期望和欲念磨平,让你去做一个无欲无念、无牵无挂的无知者,而是让人不论在面对什么样的境况时,都可以不被外界动摇了心中的坚守。
    当然,这样一份坚守的前提,必定是正确性,以及对于当下境况的最适合性。盲目地坚持,同样会把修行引向歧路。此时,若要谈起修行,还需要保持一个对与自我相异的人和事的包容和尊重,并尝试着以他人的角度去看待自我。这是发现自我症结所在的最好办法。心中有他人,才能装得下自己,与万物相存,正是与自己相存的大前提。
    保持平常心,方不落迷障
    现实中很多人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情绪: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尽管心中无数次向往着外面精彩的世界——虽然也知道所有的精彩背后,必定都有着一样的无奈,甚至是无聊——也曾经一次次鼓起了动身的勇气,但真正等到临别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拥有的一切竟是让人如此不舍。这其实只是一个惯性问题。我们太多人虽然都心生渴望,但却又害怕改变的到来。因为改变总代表着未知,人对未知的恐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在没有发生之前,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招数,来应对不知所以的变化。
    
    往往不是红尘的诱惑太多,而是隐修的吸引不够(资料图)
    不论是道家还是其他宗教,都一直在向信者传达着“平常心”的理念,只不过各自都有专有名词。张惠妹在歌词中唱到:“我期待的平静,是我将来看电影,带着一颗平常心,不再为谁心碎闭上眼睛。”红尘万千,有几人能够做到如传说中的神仙们一样逍遥离世!可正因为我们还生存在这个世界中,就需要按照这个世界的法则,去调整自己的修持方式。与他人圆融、与社会圆融、与这个世界圆融、与万物圆融、与自己圆融,这才是道家修行的至高境界。
    正如天地阴阳二气本是相冲相克的,但在自然的运行中它们彼此推进、彼此演进,最终却演化出了“冲气以为和”的“和气”。和气的存在,让阴阳在冲突之外还存在着调和的可能性。对阴阳二气来讲,此间的中和正是它们之间的中空所在。老子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就是“中空”概念的最好解读。正是因为有了中间的“无”,或者称“空”,放到人身上就是要你我有一颗洞明世事的内心,永远在心中为他人、为自己留有一个可以反思的位置,才能让这一世的修行,不至于因为执着而成了迷障。
    很多老修行们都讲红尘是妖魔万万千,千万要懂得保持自己的定心,只有放下才是逍遥。老修行的告诫自然有其道理,他们是在历劫红尘的苦苦甜甜之后,才选择了隐修的路。但对尚不知道人间滋味的后学者,这样单纯的说教是否还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呢?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往往不是红尘的诱惑太多,而是隐修的吸引不够。这本来就是人生天平上的两种选择,一边轻了,自然就显得另外一边极重。
    练得真如性,自然是全真
    写文章的人大概都会有同样的一种感觉,当你心中充满了想要表达的欲望时,洋洋洒洒几千字写出去了,之后感觉身体就像是被掏空一样,再回头仔细琢磨,却又发觉满纸都是荒唐言。毕竟,有些事情总是介于说与不说之间。这是心上的体悟,是从自我的社会生活得出来的修行要语。若是不能保持心性圆明地去看待自己的过往,任何文字和言语上的表达都将是虚妄。而人生,就本是在先质疑、再推翻的过程中反反复复。正如磨刀石上的往复才能磨砺出坚韧,人生中的曲折才能修炼出心中的真谛。
    
    练得真如性,自然是全真(资料图)
    有人问“全真”二字何解时,有一位老修行这样回答说:“常行祖师道,日习太上经。练得真如性,自然是全真。”“练得真如性”,这句话正是修行的真谛。人人都喜欢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来给自己的执拗做借口,却少有人知道什么叫做“性情”。若是连当下的每一天都还修持不到,又怎么有足够的高度去妄谈修行大意?或者又有什么样的权利,去谈论澄心见性的终极问题呢?
    柴静在书中一次次提到,采访之前,她作为一个记者应该先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角度上去审视双方,因为每一方都有值得质疑的理由,并不会因为哪一方是受害者就一定值得同情。但她也一次次地在节目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或是激动落泪或是义愤填膺,甚至还会当着被采访者的面,抛出过根本不经过思考的质问词句。这是一个人的真性情,这证明她一直在向着某个方向努力追索着,因为能洞察到自己的不足,才让前进有了明灯。
    而当面对摆在人生路上的无底洞,每深入进去一寸,也许就足以多触动一丝灵魂。修行也是一样的道理,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还没有做到得道成仙的地步,但最起码我们在道和真的道路上不断精进着。
    希望这是献给每一个修行者最好的人生寄语。(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