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宁 刘一明是清代有学有证的高道,也是内丹理论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内丹修炼的三个原则,即在知行关系上“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在修行旨归及方向上“从后天入手,后天返先天”;在修行内容及次第上“性命双修,先命后性”。这三个原则是道教内丹学进一步体系化、成熟化的标志之一。 性命双修 玄之又玄(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 刘一明认为,修道就是“穷理尽性至命”。此过程分为知和行两个基本的步骤,致知力行缺一不可,两者为修行之一体两面,但在顺序上,是知先行后,即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对这一原则,刘一明曾在多处加以论述: “修真之道,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也。故欲尽其性,必先穷其性之理;欲至其命,必先穷其命之理。能明其理,则真知确见,而不为假者所惑,可以尽性,可以至命。否则不穷其理,是非罔辨,邪正不分,入于旁门曲径,着空执相,非是修真,乃是务假。” 可见,刘一明在修道的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强调理论认识对修行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与刘一明出身书香世家,自幼熟读经史有关,也与其自身的修行经历有关。刘一明自己之修行体会及其理论表述很多是从读丹经子书引发而来,自称“三教经书,无不细玩,丝毫理路,无不搜求,未尝一日有忘。”刘一明悟道后,将自己的修行经验总结上升为先知而行,“先穷性命之理,后了性命之功”的修行原则,自是顺理成章。 那么,刘一明所要穷究之理是些什么内容的道理呢?广而言之,举凡世间一切学问道理,即所谓物理、天文、战阵、术数、医卜命相、三教之学等等,皆在研习之列,倘一事不明,即一事有迷。但作为宗教家,其主旨不是解释后天现实世界,而是探讨先天超越世界,探讨如何“直入无上至真之地”。作为道教学者,刘一明所要穷的理自是“道”之理。按唐君毅先生对道析出六大层面的含义是:道体、道原、道理、道用、道德、道术。从道原到道术的五个层面,又可以合成“道相”。“道体”乃指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以今之语辞表达,即是“终极存在”。“道相”不外是道体之直接、间接的彰显发用或入道之路,系可道之道。 涵养本源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很显然,刘一明所要穷之道理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道体”之理,常道之理,终极超越实在之道理,刘一明将此至真至上无限之道体称为道、虚无、真一之气,等同于儒家的天理、良知良能、本心及佛家的真如、佛性等等;其二是契入至真之道体的道法、道术、道路之理。 关于道体之“理”,刘一明说得很明确: “其理为何,理即天地造化之道也。造化之道有体有用有始有终,其间阴阳迭运,消长互更,变化无端。然其最要处总在一气,一气总不外乎虚无,这个枢纽子,非色非空非有非无,不可有心求,又不可无心得,难描难画,难思难议。顺之则生人生物,逆之则成仙成佛。性命于此寄,生死于此出,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穷理者即穷此理也,穷透此理方能行得此理。” 可知,刘一明首先是将超越、永恒、无限、至真的道体视为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终极客观存在。理即道,道即理,此理此道,位天地育万物。此理不是世间思辩之学理,其不可思议,常人不可感知,较之有形之物为“虚无”,但此理才是真正的实在,是道之骨髓、枢纽子、最要处。此理此道是先天性命之根,本命元神之最终实落处,“性命于此寄,生死于此出”。穷理也即是了知先天性命是真、后天性命是假,先、后天有别,也就是穷究先天性命实落处之理。 那么如何追求、回复、返还先天性命,进而返于先天性命的终极实落处呢?此又是所穷之理第二方面,即道法道术之理。刘一明说: “但此理有火侯,有工程,有权变,有迟速,有急缓,有收放,有隐显,有方圆,有盈亏,有止足,有等等作用。先须明其道,次要知其法。道法两用,性命双修,方是无上一乘之道。一乘之道,乃脚踏实地之道。脚踏实地之道,需要循序渐进。” 对于此无上一乘之道,即修道之理,刘一明重在用渐法,循序渐进。 在刘一明看来,修道中穷理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是“毫发之差,千里之失”,切不可“不知死活,不顾性命”而“冒然下手”。而穷理的主要方法则是“取古人法言,细穷细究,求师一诀,通达前后,毫无一点疑惑,方可行持。” 但是,丹经子书浩如烟海,从何读起?且大道之理及修行法度之理,不是后天思辩之理,乃是特殊的宗教体悟之理,只有在宗教修行实践及体验中才可领悟、印证此直觉之理,修行之前如何可能完全明了?如何能认得清白?刘一明是宗教实践者,于此自当知晓,故其在多处又反复强调“访求真师”,求师真诀,尤其是强调真修实炼的重要性。但在道教各宗各派中,刘一明特别强调知先行后、循序渐进,这是他的一大基本特色。 刘一明如此强调知先行后的原则,除了自身修道的经验外,还受佛教修行程序及宋明理学的影响。 在佛教看来,修学佛法应“借教悟宗,从宗出教”。尤明清以来,教、宗合流,强调读经对于“明心见性”的引导作用和悟后的印证作用,强调“信、解、行、证”,“闻、思、修”等先明佛理、后修佛行的渐修顿悟,顿悟渐修的修学程序。这对刘一明不可能不产生影响。 另外,儒家的影响亦不可低估。知行关系问题是儒家,尤其宋代理学兴起后的一大中心问题。大体而言,程朱“格物致知”,重视“即物而穷其理”,重视知先行后,在学理思辩的基础上,依靠道德实践而“豁然贯通”,以发明心中之“全体大用”,实现“心理合一”;心学一派之陆九渊重“反思,立大本”,王阳明则强调“知行合一”,重视反省本心,“致良知”以激发直觉,直接体认和实践道德自律,实现“天人合一”之境界。大略而言,理学一派重视知先行后的渐进学养功夫,心学一派重视知行合一的顿悟直觉。刘一明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对二派之特色自有了解,但其修学路线、知行关系上认同朱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的说法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其知、行内容与朱熹有别。 (责任编辑:admin) |